摘要:9月22日晚,暮色中的重庆两江交汇处,江水倒映着城市霓虹,波光与光影交织成流动的画卷。5000架无人机双编队腾空而起,以光为笔、以夜为幕,绘就一场致敬大国工匠的科技与匠心交融的视觉盛宴。
9月22日晚,暮色中的重庆两江交汇处,江水倒映着城市霓虹,波光与光影交织成流动的画卷。5000架无人机双编队腾空而起,以光为笔、以夜为幕,绘就一场致敬大国工匠的科技与匠心交融的视觉盛宴。
这场以“新韵重庆·致敬工匠”为主题的无人机灯光秀,既是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的前奏,也是重庆市总工会自2020年以来,连续第五年以光影为媒,向广大劳动者传递“劳动光荣”信念的生动实践。
当晚8点半,“人民工匠”许振超,“大国工匠”刘源、潘玉华、李万君、何光华,共同按下此次无人机灯光秀的启动按钮。
启动瞬间,无人机冲破暮色的同时,重庆地标建筑江北嘴十联屏、WFC,以及解放碑、观音桥等商圈的户外大屏也同步亮灯,共同向大国工匠致敬。
夜空被精准切割成光影的画布。3000架无人机组成一双握着木工锤和木工凿的巨手,重重一击,凿出“大国工匠”logo,以朴实的“工匠之手”拉开本次展演的序幕。
随后,“匠心铸梦 向新而行”八个大字以动态发光效果点亮夜空,颜色从鎏金渐变为天蓝,又转为炽热的橙红,呼应本届大会主题;巨型鲁班锁立体结构在夜幕中旋转后又化作扳手、游标卡尺、绣花针等工具符号,展现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当深圳、长沙、北京、重庆四座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地标依次在夜空中点亮,地标之间由流动的光带紧密相连,清晰勾勒出论坛的发展脉络……
表演的终章,无人机灯光组成“致敬大国工匠”“在重庆”鎏光文字,为整场灯光秀画上了圆满句号。
表演落幕后,刘源等工匠摸了摸因长时间录制表演视频而略微发烫的手机,并用“震撼、感动、备受鼓舞”三个词语概括了此刻的心境。
刘源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现场观看无人机灯光秀,每一组画面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大国工匠’logo出现的瞬间,我脑海里闪过了自己多年来在机械维修岗位上的点点滴滴,每一次排除故障、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像是在为这‘大国工匠’的招牌添砖加瓦。”
“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让一线职工立足岗位、默默耕耘的价值得到了最直观、最震撼的呈现。”刘源说。
“表演非常新奇!重庆的单轨列车就是我们生产的,我一眼就认出来了,特别亲切!”李万君也难掩兴奋之情,“作为高铁工匠,感受到一种新奇的压力,就是回去了要不断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为中国高铁保驾护航。我也有信心生产出更好的高铁,为重庆人民服务。”
记者了解到,重庆以光影形式向劳动者和工匠致敬,已成为常态化、持续性的城市人文表达。自2020年开始,每年“五一”前夕,重庆解放碑、大剧院、观音桥、南滨路等地标建筑户外LED屏和社区屏滚动播放“劳动最美丽”等节日问候标语、海报和短视频,向全体劳动者致敬。这也成为重庆的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更在劳动者心中种下了“被看见、被尊重”的种子,成为激励奋斗的“精神灯塔”。
重庆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余季平说,系列光影致敬活动绝非简单的形式展示,而是希望通过这种直观且极具冲击力的方式,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劳动价值的高度认可与尊重。“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每一位劳动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值得被看见、被赞美。同时,也期望借助这样的活动,营造出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浓厚氛围,激励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投身到劳动创造中去,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他说。
在光影致敬活动的带动下,重庆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崇尚劳动、争当先进的热潮。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培育各级工匠人才10694名,技能人才总量超550万人,高技能人才176万人,占比达32%;建成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959个,选树全国和重庆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最美产业工人”等先进典型8803个。
随着夜色的加深,山城的夜晚渐渐恢复了平静,但这场“匠心”点亮的山城夜,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余季平表示,市总工会将通过持续深化光影致敬活动、完善工匠培育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等举措,让这束“匠心之光”一直在山城的上空闪耀,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郑莉 黄仕强 郝赫)
来源:书法小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