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一则航空工业向某车企发出的侵权质询函引发热议。函件显示,该车企为宣传旗下品牌,在海报中擅自使用“歼-20”“歼-10”“空警-500”等多款国产战机形象,并搭配“与国同梦 与家同行”的主题传播,因涉嫌虚假宣传与知识产权侵权,被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
2025年9月,一则航空工业向某车企发出的侵权质询函引发热议。函件显示,该车企为宣传旗下品牌,在海报中擅自使用“歼-20”“歼-10”“空警-500”等多款国产战机形象,并搭配“与国同梦 与家同行”的主题传播,因涉嫌虚假宣传与知识产权侵权,被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心严正要求停止侵权。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车企营销的“越界”问题,更敲响了“国防IP”保护的警钟。
一、这营销真是啥热度都蹭,踩了国防工业的红线
国产战机是国防科技的结晶,承载着国家荣誉与民族情感,其形象与相关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及所属单位专属。该车企未经授权,将“歼-20”等战机与商业品牌强行绑定,试图通过“家国情怀”的营销话术,为产品贴上“硬核”“高端”标签,本质是对国防IP的不当消费。
从传播效果看,此类营销极易误导消费者——战机的科技含量、国防意义,与汽车产品的民用属性存在本质区别,强行关联既违背事实,也消解了国防装备的严肃性。航空工业文化中心在质询函中直指其“严重虚假宣传”,正是因为这种营销模糊了“国防资产”与“商业资源”的边界,对公众认知造成干扰。
二、国防IP不是“流量工具”,保护需成共识
近年来,“国潮”“国防热”成为社会风尚,国产战机、航母等国防装备,是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但这绝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将其视为“免费流量工具”。国防IP的保护,既关乎知识产权的合法边界,更关乎国家形象与公共情感的维护。
事实上,航空工业等国防单位对旗下IP的管理一直十分严格。以“歼-20”为例,其形象的使用需经过层层审批,确保每一次传播都符合国防教育与正面引导的目的。车企此次“擅自挪用”,不仅违反了《知识产权法》《广告法》等规定,更触碰了公众对国防装备的情感底线——当保卫家国的“国之重器”被当作商业营销的“背景板”,难免让人心生不适。
三、营销创新,要守住敬畏与边界
汽车行业的营销创新本无可厚非,但创新的前提是“守规矩、有敬畏”。若想借“家国情怀”打动消费者,车企更应从“实业报国”的自身实践出发——比如聚焦技术研发,用国产核心零部件、自主创新科技来诠释“中国智造”;或是参与公益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这些“正向绑定”,远比“蹭国防IP”更能赢得公众认可。
从行业层面看,此次事件也为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国防IP、文化遗产等公共资源,绝不是可以随意取用的“营销素材”。企业在追求流量与声量时,必须守住法律的底线、道德的红线,尊重知识产权,更尊重国家与民族的共同情感。
四、别让“营销越界”消解公共情感
这起车企侵权事件,最终以涉事企业删除侵权内容、公开致歉收场。但它留下的思考值得深思:在流量时代,企业的营销创意应当扎根于真实价值,而非对公共资源的“掠夺式消费”。国防装备是国之骄傲,其尊严与价值,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唯有对这些“国之重器”保持敬畏,我们的“家国情怀”才能真正纯粹而庄重。
是哪家车企呢?基本上能看的出来,就是理想汽车,这家车企已经不是第一次非正常营销了。
来源:安吉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