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从不把书法当私货:写烟盒,赠工人,他把笔墨活成了大众生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4:27 1

摘要:这让我想起启功先生的一句话:“书是技不是道,本就是读书人的本分,犯不上捧上天”。这位曾任书协主席的大师,从不在象牙塔里谈艺,反而把书法种进了生活的烟火气里。小到烟盒纸、旧报纸,大到校门牌匾、寺庙楹联,连修水管的工人,都能收到他的墨宝。他用一辈子践行的“书法为大

常看到有人在网上吐槽:“现在名家的书法,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这让我想起启功先生的一句话:“书是技不是道,本就是读书人的本分,犯不上捧上天”。这位曾任书协主席的大师,从不在象牙塔里谈艺,反而把书法种进了生活的烟火气里。小到烟盒纸、旧报纸,大到校门牌匾、寺庙楹联,连修水管的工人,都能收到他的墨宝。他用一辈子践行的“书法为大众服务”,才是书法艺术最该有的样子。

一、普及:把玄学书法变成人人能懂的常识

过去人谈书法,玄而又玄,什么“藏锋露锋”笔断意连”的说法,把普通人吓得不敢提笔。启功却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他在讲座里直白的说,“就是绑着毛的棍,蘸墨画道道就完了,哪来那么多神秘?”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书法破局,让大众敢碰、能学。

*用吃饭工具讲透碑帖。面对学碑还是学帖的争论,他打了个比方:碑像筷子,帖如调羹。喝汤用调羹,夹菜用筷子,本来就没有高低之分。”一句话打破了书法界的门户之见,让初学者不用再盲从谁高谁低的问题。

*用“黄金律“简化结构。他提出的“真书结字黄金律”,把汉字重心定在5/8处,像教搭积木一样教结构。不管是毛笔还是钢笔,按上紧下松、左收右放”的规律写,普通人也能写出工整美观的字。他从不藏私,把一辈子的经验写成《启功书法课》,就是为了让书法从“文人专利”变成身边艺术。

二、落地:让笔墨走进柴米油盐的生活

启功最不珍惜自己的墨宝,有人统计他的题字遍布大江南北,小到北师大的家属楼、附中黑板,大到名胜古迹的楹联、书籍的封面,甚至自嘲“就差公共厕所没题写了”。他的书法不只是展厅里的展品,更是生活里的实用美学。

*给普通人的笔墨温度。校内的司机、修理工人求字,他从不拒绝;邻友的小女儿刚上学,他用红笺写“学无止境”,还在落款处写上“同学”二字,笑着解释“就是一同学习的意思”。对他来说,写字不是摆架子的工具,而是待人接物的真诚。

*在琐事里倾注书法真意。他爱在烟盒纸、旧报纸上随手题字,1992年在竹石画旁写“竹稚而瘦,石欹而丑。1966年的《农村日记》里用硬笔记录“拾柴三梱”,字迹质朴而有力度。看到小贩用自己的习作包油条,他不生气反而笑着说,我的字能包热油条,说明大家爱见。这种雅俗共济的境界,才是书法本真的生命力。

三、守心:不媚权贵,只暖大众

身为全国书协主席,启功有太多机会为权贵题字敛财,但他偏要挑着写。大饭店请他写“帝豪”“皇都”之类的牌匾,他断然拒绝;邵逸夫捐建的图书馆要题“逸夫楼”,他私下调侃该叫“兔人楼“,暗讽其捐资套路。可对大众需要的,他却有求必应。

他看不惯书法界“头衔定润格”的路数,眼见有人为争理事头銜拉票,甚至让老婆出面喊“不选他就活不成“,他只能无声对抗。仿冒他作品者充斥市场,有人劝他打官司,他却说”能仿的这么像,说明有本事”。给街坊邻居写字时洒脱似飞鸿,始终守住书法为大众服务的底线。

今天的我们,该学启功什么?

现在有人把字写的歪歪扭扭叫“创新”,有人靠头衔把字卖成天价,可普通人求一幅字却难如登青天。这时候再看启功,才懂他的精神珍贵。他让书法回归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本质,教我们“写字是技术也是生活〞。他用烟盒上的笔墨告诉我们,艺术不只在博物馆里,也应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

对职场人来说,学他的“黄金律”,写字可与铅字媲美。对家长来说,用他的方法教孩子写字,卷面分会悄悄上涨。对老人来说,跟着他练字,更是种静心的健身。书法从不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而是能温暖每个人的“身边风景”。这,大概就是启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你家里有过长辈手写的春联、题字和作品吗?那些带着温度的笔墨,是不是比印刷品更让珍惜?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我是晋风。扒拉文字确实不易,请“关注+点赞”,我会以更好的文字与你共赏!

来源:晉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