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河北团“新”活力四射,哪些亮点让你心动不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2:31 1

摘要:第三次踏上国赛赛场,河北代表团从上到下涌动着创新活力,一个鲜明的“新”字贯穿始终。17岁的参赛选手在赛场上崭露头角,将河北选手的平均年龄拉至24.75岁;参加国赛精选项目数字孪生应用技术等赛项便勇夺桂冠,精准对接智能化发展新需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河北代表团

9月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省郑州市落下帷幕。燕赵健儿载誉而归,河北代表团在激烈角逐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三次踏上国赛赛场,河北代表团从上到下涌动着创新活力,一个鲜明的“新”字贯穿始终。17岁的参赛选手在赛场上崭露头角,将河北选手的平均年龄拉至24.75岁;参加国赛精选项目数字孪生应用技术等赛项便勇夺桂冠,精准对接智能化发展新需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河北代表团成员中,有职业院校的老师以选手身份现身赛场,也有选手成长为裁判,从幕后到台前、从参赛到执裁,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正是大赛倡导的新风尚的生动体现。

河北代表团斩获1金2银2铜,获奖选手赛后合影。

新“血液”

年轻选手崭露头角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河北省共派出116名选手,参加全部106个项目的比赛。在河北众多参赛选手中,年仅17岁的小将与传统认知中的“老师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股青春力量为大赛注入了鲜活的新鲜血液,标志着技能人才面孔焕然一新。

河北代表团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幕式上亮相。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河北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4.75岁,其中,参赛年龄最小的是涿州市技师学院参加工业机械项目17岁的李子藤。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展示技艺、交流学习的殿堂,更是检验我们训练成果的考场。”另一名年仅17岁的选手刘景凯这样对记者说道,他代表河北参加了世赛选拔项目中的光电技术项目比赛。在他看来,参赛经验比成绩更宝贵、更难得。

绝技绝活展演现场,我省面点师展示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

揉面、溜条、出丝……当中式面点项目参赛选手陈子薇现场制作的龙须面从一根针的针眼中穿过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这位“00”后女孩在国赛赛场上表现出的自信大方气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增材制造比赛现场。

除了年轻选手,众多首次踏上国赛舞台的选手同样构成了参赛队伍的新锐力量。他们当中,有来自企业的青年技术骨干,也有深耕专业领域的技能新锐。面对大赛,他们坦言“既紧张又兴奋”,将这次经历视为一次宝贵的历练与成长。

新身份

勇于挑战角色变换

选手们在赛场上相见时,除了激烈的比拼,还有一份老友间的熟稔。在一些赛项中,往届一同挥洒汗水的选手,今日已成为执掌尺规的裁判员。这份新的身份与体验,不仅带来了紧张与压力,更激发了突破自我的勇气。

我省选手在比赛中。

“从选手到裁判的身份转变,是一次深刻的视角转换与自我提升。”面对记者采访时,CAD机械设计赛项裁判田建才感慨道。作为邢台技师学院的教师,他曾经作为选手在赛场上比拼,如今以裁判身份执裁该赛项,他直言,当裁判更能体会台前、幕后的双重压力。“这个赛项设备更新迭代极快,技术文件年年有新难点,挑战非常大。”田建才说,首次执裁,他不仅关注最终结果,更细致观察每个省份选手的技术特点、临场应变等。这些鲜活的案例,让他对赛项的技术前沿和常见瓶颈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精准对接未来产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大赛的106个竞赛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的30多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赛项设置紧跟我国技术前沿发展,新增了盾构技术、智能汽车软件开发等多个赛项,紧贴时代发展需求。

来自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武薇参加盾构技术项目的比赛,就是本届大赛首次设立的赛项。作为该项目唯一的女性选手,她娇小的身影穿梭在这些“国之重器”之间游刃有余,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我省选手在电气装置比赛中。

“盾构法施工在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施工技术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我国重大地下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武薇表示,作为教授盾构施工技术、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的老师,她想通过本次比赛将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实操相结合,更好地把经验传授给学生。

河北裁判李馨(左)执裁养老护理赛项。

冀南技师学院的教师宁国平参加了设备点检赛项的比拼,这段经历让他获益匪浅。“设备点检员作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新设立的职业,此次能亲身参与包含系统管理、排故和点检运维等多个模块的竞技,不仅是对我个人技能的一次全面检验和提升,更让我在与各地精英的同台切磋中,真切感受到了行业的技术前沿与发展脉搏。”在宁国平看来,设备点检员作为保障工业设备稳定运行的“健康管家”,其对从业者专业能力有着明确要求,该项目考核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精准对接制造业对“新工匠”的能力期待。这次沉浸式参赛经历,让他对行业人才标准有了最直观的理解,对未来新职业的人才培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新赛项

点亮职业未来

赛场既是竞技场也是课堂,更是社会的“窗口”。它的意义,不只于金牌榜和奖项分布,而在于点燃更多人学习技能的热情。

我省选手马宏林参加数字孪生应用技术比赛并获得该项目冠军。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马宏林把数字孪生应用技术项目的比赛形容为“神仙打架”、高手过招,而他则摘得了该项目的金牌。在他看来,这次参赛,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马宏林告诉记者,数字孪生绝非传统机械模式的简单替代,它更是一种驱动产业向技能化、精准化迈进的核心工具,他希望将这项技术实实在在应用到产线联调等关键环节。对马宏林来说,获奖绝非终点,作为年轻一代的技术从业者,他希望能继续深耕这一领域,不断探索数字孪生与具体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努力将前沿的技术理念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实际生产力。

冀南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负责人王瑞宙获得了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项目的银牌。“在比赛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根据大赛整个竞赛题目的倾向,我们对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这个新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新技术也有了新的认识。”王瑞宙说,这次参赛,最深刻的体会是整个赛程中对新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他将把本次比赛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