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中国景观设计界的泰斗,却在探索地球最后一片净土时意外陨落。62岁的北大教授俞孔坚怎么也想不到,那条穿着红色T恤自拍的vlog,会成为他向世界告别的最后影像。
他是中国景观设计界的泰斗,却在探索地球最后一片净土时意外陨落。62岁的北大教授俞孔坚怎么也想不到,那条穿着红色T恤自拍的vlog,会成为他向世界告别的最后影像。
9月23日,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尘土还未散去,俞孔坚教授随身的镜头记录下了他生命最后的探索轨迹。视频里他紧跟在牛仔身后,眼前是逐渐被牧场蚕食的原始湿地。"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谁能想到这句充满期待的话语,竟成了这位生态卫士的绝唱。
这段3分钟的珍贵影像中,俞孔坚教授保持着标志性的学者风范。红色T恤配上斜挎包,在牛群扬起的烟尘中依旧目光如炬。他忧心忡忡地记录着这片世界最大湿地的生态危机,语气里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探险家的热忱。
潘塔纳尔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占地约18万平方公里。俞孔坚此行正是为了研究人类活动对原始生态系统的影响。镜头扫过被开垦的牧场时,他特意放慢语速强调:"这些天然屏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画面里牛仔驱赶牛群的场景,恰与他担忧的生态困境形成残酷对照。
国内景观设计学界一片哀恸。多位业内人士连夜发文悼念,有学生po出与教授的合影:"他教会我们用设计修复自然,自己却倒在守护自然的路上。"作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奠基人,俞孔坚毕生都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别令人唏嘘的是,这段影像发布于空难发生当日。视频账号突然变成数字墓碑,最后定格的画面里,红衣教授站在夕阳下的湿地边缘,身后是金黄色的草浪。有网友发现他挎包上别着的北大校徽始终一尘不染,就像他坚守的学术品格。
从浙江农村走出的俞孔坚,早年留学哈佛后毅然归国。他创立的"反规划"理论颠覆了传统城市建设思维,曾主持北京奥运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这次南美考察原计划持续两个月,笔记里还标记着亚马逊雨林的考察路线。
在最后影像公布后,巴西当地华侨自发组织悼念活动。有目击者回忆,俞教授遇难前日还在湿地保护区采集水样,工作到深夜。"他总说生态保护是和时间赛跑",这句话现在看来像宿命的预言。
翻开俞孔坚的社交媒体,最后三个月全是世界各地的生态考察记录。从非洲草原到北欧峡湾,这位"永动机"般的学者始终保持着日更习惯。最新一条评论区的悼念蜡烛已超10万盏,有网友留言:"红衣侠客此去,天堂多了一位生态守护神。"
当我们重播那段3分钟的绝笔影像,牛仔扬起的尘土模糊了镜头,俞教授的声音却格外清晰:"每个生态系统的消亡,都是人类文明的自毁。"这或许就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警示——有些探索可以重来,但有些失去永难挽回。
来源:才联科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