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陈幸同在国乒队里的位置,一度挺尴尬的。前面有孙颖莎、陈梦、王曼昱这三位大神,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世界冠军拿到手软。后面呢,一帮零零后的小将嗷嗷叫着往上冲,就她卡在中间,不上不下,很多人都觉得她也就是个陪练的命,混个团体赛名额顶天了。
当妈的在北京给闺女看房,算来算去首付还差一大截,愁得直掉头发,可她闺女陈幸同那边,好像一点都不急,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底气?
说实话,陈幸同在国乒队里的位置,一度挺尴尬的。前面有孙颖莎、陈梦、王曼昱这三位大神,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世界冠军拿到手软。后面呢,一帮零零后的小将嗷嗷叫着往上冲,就她卡在中间,不上不下,很多人都觉得她也就是个陪练的命,混个团体赛名额顶天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一个全是学霸的班里,拼死拼活考个前十,结果人家前三名次次都是满分,你那点成绩根本没人看得见。压力大不大?肯定大啊。队内比赛输了,网上各种声音就来了,“心理素质不行”“关键球手软”,啥难听的话都有。
可这姑娘,愣是一声不吭,就自己闷头练。转折点应该是2022年在成都办的那个世乒赛团体赛。那会儿决赛打日本,气氛紧张得不行,全国人民都盯着呢。轮到陈幸同上场,那压力,估计跟背着座山没啥区别。结果你猜怎么着?她硬是稳住了,一分一分地啃,最后拿下了关键的一场,帮中国队3-0锁定了胜局。
那一刻,很多人才反应过来,这个平时不声不响的辽宁姑娘,骨子里原来这么硬。有搞体育心理研究的专家就分析过,像陈幸同这种长期在追赶位置上的运动员,她们的抗压能力,有时候比那些一直站在顶峰的还要强。因为她们习惯了在逆境里找机会,心理韧性早就被磨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逆商”吧。
就在大家还在讨论她球技是不是又涨了的时候,一个更让人想不到的消息出来了。陈幸同,一个天天在训练馆里挥汗如雨的运动员,居然悄悄考上了成都体育学院的博士!这一下,直接成了国乒女队里学历最高的一个。
这事儿听着就挺玄幻的。你想想,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有多大,一天下来累得估计就想躺着。她倒好,还有精力去看书、写论文、准备博士考试。听说她就是挤时间学,训练间隙、晚上休息,别人刷手机看剧的时候,她在啃那些专业书。
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都说,陈幸同这脑子真不是一般人。她太清楚运动员吃的是青春饭,黄金年龄就那么几年,过了30岁,状态下滑是躲不开的。她这是早就给自己铺好后路了。很多运动员退役后都挺迷茫的,不知道能干啥,但她这个博士学历一拿到手,以后不管是当教练、进高校还是做体育管理,路子一下子就宽了。
这种规划,说白了,就是给她妈吃的一颗定心丸。当妈的愁闺女在北京买不起房,其实愁的不是那一套房子,是闺女以后没着没落的生活。现在好了,闺女不仅球打得好,脑子还这么灵光,未来的路自己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当父母的还有啥不放心的?
更有意思的是,陈幸同的影响力,还不止在赛场和学校里。前段时间,中国邮政找了她和王艺迪、林诗栋他们几个,当什么“助农推广大使”。这身份,听着就挺接地的。以前总觉得世界冠军离我们挺远的,现在一下子就跑到田间地头去了。
网上有她们去助农直播的视频。陈幸同在镜头前,话不多,也不像那些专业主播一样会喊“家人们,上链接!”。她就挺实在地拿着当地的特产,比如苹果、核桃什么的,跟旁边的农户大哥聊天,说说这东西怎么好吃,自己尝了什么感觉。那种有点害羞又很真诚的样子,反而特别圈粉。
那场直播,据说一下子就涌进来了上百万人看,农产品卖得特别好。这就是“冠军效应”吧。她用自己打比赛挣来的名气,实实在在地帮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民。这事儿干的,比拿几个冠军都有意义。她不再仅仅是个运动员了,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众人物。
所以你看,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开头那个问题。她妈在北京为房价发愁的时候,陈幸同在干嘛?她在打最硬的仗,读最难读的书,还在做最有意义的事。这些事,每一件都在为她的未来添砖加瓦。
后来有人给她算了笔账,就说2024年吧,光是WTT各种比赛的奖金,她就拿了差不多一百万。再加上给一些品牌做代言,比如山东一个空调牌子,又能分到一百多万。还有俱乐部发的工资、国家队的补贴,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年下来稳稳当当两百多万的收入。
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在北京,虽然房价还是高得吓人,但凭她自己的积累,凑个首付,买套不错的房子,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了。她用自己的汗水,硬生生把她妈的焦虑给填平了。
这份底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她一拍子一拍子打出来的,一本书一本书啃出来的。当一个女孩,既能在世界赛场上为国争光,又能静下心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还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社会,那她所能达到的高度,可能早就超出了父母最初的想象。
说到底,父母最大的心愿,不就是孩子能过得好、过得安稳吗?陈幸同用自己的方式,给了他们最踏实的答案。
所以说,一个人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能衡量的。
来源:素言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