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着力整治4类问题。 (9月23日《扬子晚报》)
记者从中央网信办获悉,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着力整治4类问题。 (9月23日《扬子晚报》)
此次专项行动不仅明确了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的具体表现,包括借影视作品、脱口秀、体育赛事等话题,鼓动“饭圈”粉丝群体恶意拉踩、攻击、谩骂或组织批量举报投诉;还将部分二次元群体、“喷系少年”组织煽动对立甚至“开盒”,以及教授买卖“开盒”技巧等行为纳入整治范围。同时,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环节,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
当前,网络环境已成为公共空间,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行为极易制造对立局面,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开盒”、网暴等不良活动,既破坏网络文明秩序,也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因此,开展专项整治十分必要。但整治工作需建立在找准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方能“对症下药”。究其本质,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现象背后暗藏两大关键因素——“利益密码”与“情绪密码”。
从实际情况看,部分人出于流量变现或兜售隐私信息等利益需求,刻意制造网友对立情绪,进而实现牟利目的;另一些人则因对特定人事心怀不满,或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如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等,成为负面情绪的挑动者或易感群体。有分析指出,这类行为可能是特定心理问题的外在投射。因此,须破解“利益”与“情绪”这两个密码。
针对以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牟利的行为,首先要加强普法宣传,向相关群体普及不当行为可能触犯的法律条款及违法后果;其次,强化社交平台等主体责任,要求其建立恶意挑动行为的发现、识别与处理机制,从源头阻断此类内容的网络传播。针对情绪型不当行为,要对目标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加强情绪教育,培养其理性认知负面情绪、有效管理不良情绪的能力,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也就是说,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一方面要对恶意挑动者“严防死守”,使其不敢不能不想制造网络阵营对垒;另一方面要防范部分网友因是非判断不清、情绪管理能力薄弱,被恶意情绪裹挟。这既需要平台、监管部门精准发力,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其中。
专项行动部署期间,央视报道了2023年至2024年3月的一起典型案例:周某、唐某等6人非法收集、买卖、提供并公开明星、“网红”及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等800余人的个人信息。最终,周某、唐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并附带民事责任,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万元。这是依法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一个缩影。如何充分发挥此类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值得各地有关部门深入思考。(文/冯海宁 图/黎青)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