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中秋、国庆双节将至的关键节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释放出正风肃纪“寸步不让”的强烈信号 。从省部级干部到基层单位负责人,此次通报的案例覆盖多个层级和领域,既暴露出作风问题的顽固性,更彰显了持续从严的坚定决心。
9月23日,中秋、国庆双节将至的关键节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释放出正风肃纪“寸步不让”的强烈信号 。从省部级干部到基层单位负责人,此次通报的案例覆盖多个层级和领域,既暴露出作风问题的顽固性,更彰显了持续从严的坚定决心。
细看通报案例,“顶风违纪”成为突出特征。安徽省监狱管理局原副局长胡朝林、国家电投宁夏中卫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刘兴华等人,均在2025年4月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仍违规接受宴请或组织公款吃喝,把纪律要求当“耳旁风” 。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恰恰印证了“四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复杂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
该通报说明了以下几点核心内涵:
此次通报再次表明,党中央对“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尽管中央八项规定已实施十余年,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心存侥幸、顶风违纪。选择在年中关键节点集中通报典型案例,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的工作节奏。这背后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无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只要触碰纪律红线,必被严肃查处。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中的案例涉及地方党政领导、国企高管、基层干部等多个层级,说明反腐无死角、监督全覆盖已成为常态。这种“全链条打击”有效破除了“法不责众”或“小节无害”的错误认知,增强了制度威慑力。
本次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多数违纪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权力滥用、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问题交织并行。例如,有的干部借公务接待之名行奢侈消费之实,有的利用节日收送礼品礼金逐步滑向受贿犯罪。这种“由风入腐、风腐一体”的演变路径,正是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重点剖析的廉政风险机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过此类通报,强调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将作风问题视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加以防范。这也反映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升级——从“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切断不良风气向腐败转化的通道。通过对“一顿饭、一张卡、一次车”等“小事”的严查,体现的是对政治生态的深层净化。
通报不仅具有惩戒功能,更承担着教育全党、警醒社会的重要使命。每一起典型案例都配有具体情节、处理结果和责任追究情况,极具现场感与震慑力。例如,某地官员违规接受企业宴请并收受高档烟酒,最终受到党纪处分并被免职,这类细节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到“纪律就在身边”。
同时,通报往往附带“举一反三”的整改要求,督促各级党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完善制度漏洞。比如针对公款旅游、超标用车等问题,推动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批流程和公示机制。这种“查处一个、警示一片、规范一方”的做法,正是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关键环节:以个案震慑形成“不敢腐”的高压,以制度补漏实现“不能腐”的约束,以思想教育促进“不想腐”的自觉。
八项规定之所以深入人心,根本在于其聚焦的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公款吃喝、公车私用、铺张浪费、脱离群众等“看得见的腐败”。此次通报选取的案例大多发生在基层或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如教育、医疗、交通、城建等,直击群众痛点。
这种“民有所呼、纪有所应”的监督取向,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支出紧缩的背景下,公众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率高度敏感。通报严查挥霍浪费、搞形象工程等行为,既是对公共资金的守护,也是对执政合法性的巩固。它向社会宣告:党和政府不是“自我监督”,而是面向人民的透明治理。
此次通报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例行发布的典型问题案例之一,显示出我国纪检监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从线索发现、调查核实到处理通报,整个流程高效有序,体现出“全天候、无盲区”的监督网络已基本建成。
此外,通报语言严谨、事实清晰、定性准确,避免情绪化表述,凸显了纪检机关作为政治机关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借助中央级媒体平台发布,扩大了传播覆盖面,提升了政策影响力。这种“精准执纪+公开透明”的模式,有助于增强全社会对法治精神和纪律意识的认同。
9月23日的这次通报,看似只是八起违纪案例的罗列,实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告诉我们:
- 纪律不是“纸老虎”,而是带电的高压线;
- 作风问题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
- 反腐败斗争虽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保持战略定力。
展望未来,随着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部署的深入推进,类似通报将成为常态机制,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而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这既是警钟长鸣,也是灵魂叩问:在权力面前,是否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