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敖,这个人名一出,大多数华人脑子里都会浮起那个瘦高、目光带刺、嘴巴比机枪还快的身影。他写书、上电视、斗嘴皮子,骂起人来谁都不留情面。有时候觉得,这世上许多人做事说话都在装,他偏偏谁也不买账。讲着一口带点江湖气的京片子,掀桌子也好,倒苦水也罢,都是自家规矩。命
李敖,这个人名一出,大多数华人脑子里都会浮起那个瘦高、目光带刺、嘴巴比机枪还快的身影。他写书、上电视、斗嘴皮子,骂起人来谁都不留情面。有时候觉得,这世上许多人做事说话都在装,他偏偏谁也不买账。讲着一口带点江湖气的京片子,掀桌子也好,倒苦水也罢,都是自家规矩。命运里不时和权力死磕,摔了跟头就直接爬起来接着怼,谁能像他?结果他火得出圈,成了万象香港、台湾、大陆间流传的活传奇。可是,热闹背后,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那些年写过的高调、掀过风浪的话题,真真假假,倒像一出折子戏——他唱主角,观众要么拍桌叫好,要么咬牙切齿。谁被拍的最狠,人心里都有数,他要讲“爱国”,就绝不拐弯。
也许旁人总以为李敖“嘴炮”一出,挑衅权威是耍酷。有趣的是,他搞文字,做学问,从不自视文雅,他愿意把事儿说到底,哪怕捅破天。他向来守不得老实规矩,碰到“台独”、遇见“精日”,不用别人带节奏,直接开怼,语气带辣椒粉,分明不打算留情。网上找得到他说“台独是贱种,精日是奴才”,不拐的句子,狠狠记在了许多人口里。偏那些自诩体面的人,越是无话可说,李敖越爱点火添柴。光嘴皮子说不过瘾,他还把家里的宝贝拿出来卖,义捐给苦难者。他不信神,不讲规劝,一心觉得,谁敢挑战民族底线,都该挨骂。
这样一个“麻烦制造者”,偏偏又常常提到“民族尊严”。他不是唱高调,实干起来,动作比谁都快。卖文物给历史伤者,还要在媒体开撕各路伪精英。有人说他“玩太狠”,可那些爱国老兵、慰安妇们,谁又会觉得过?他对日本的蔑视几乎不是遮掩,武士道在他口中,就是“奴才道”,什么光荣、什么荣辱,到了李敖那儿统统拧成一股劲。
换个角度看看,他面对权力时,胆子简直包天。曾经因为批评政府惹怒当道,他进了牢房。这个过程,很多人说他“作”,但他并没把自己当受害者。这场牢狱之灾于他说,只是人生里的另一场关卡。他出狱写《坐牢家书》,内容坦率得让人难堪。那些年文人大都自命清高,他却把自己放得极低,仿佛跌进泥潭也不是丢人事。倒像现在很多自媒体作者,说不准羡慕他一半勇气。
不过,李敖写了那么多大人物、讲了无数历史旧账,最让外人意外的,是他说毛泽东。要说批评讥讽谁都行,单为毛主席,他竟出奇地服气。听他说“自唐朝以后终于见到浩然之气、天行健精神”,不带一点滑头,现场都有些静下来。很难想象,这么一位骂得满世界“狗血喷头”的人,对毛主席竟然笔下收敛。
他承认毛主席,功劳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毛给民族带回一种气魄。中国人低头了那么久,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火炮把“天朝”脸都轰破。甲午惨败、八国联军、赔款割地、南京城血流成河,历史里细节随便找都满目疮痍。有时想,那些败仗、那些血和泪,老百姓就像烟雾里困兽,根本无路可走。讲真,别人家的悲情写一堆都显得无力,李敖要说直接用词砸下去,“尊严扫地”,指着那些软弱无力的政府、互相猜疑的政客,李敖写得冷酷。他不愿对旧中国太多解释,原因很简单——“你都活得不像人了,讲啥仁义?”
结果到了关键时刻,毛主席横空出世。他说得明白,什么叫“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人终于在毛身上看到“自强不息”那股劲头。他认毛泽东不仅仅是政治家,而且是民族气场的复活者。那些老照片里,土路上坐着毛主席,身边都是衣衫褴褛的士兵。都在困苦中咬牙坚持,那是种近乎倔强的生命力,李敖会喊一句“看,这才叫中国人!”
当然,决不否认毛主席弄过不少错误,也不是神仙,李敖自己也写得直。可是中国在那几十年,硬是从被踢来打去的“烂摊子”,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轨迹。他讲“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哪怕吃糠咽菜,也照样面带傲气。李敖那时评价,说时代换了血,“站起来了”。这句话不是谁都能随口说——你真走过那条路,才知道抬起头有多难。
再拉远目光。新中国刚起步,一切物资短缺,国内一遍废墟。可那几年,“一五”计划启动,“两弹一星”按流程推进。科研人员窝在窑洞制造原子弹,李敖曾写,“这叫骨头硬。”抗美援朝,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下死扛住世界头号强权,逼得对方不得不坐下来谈判。美国手握核武都没把中国打趴下,李敖那种自豪“藏都藏不住”。李敖还会挖苦:“你看看,当时国民党窝里斗成啥样?换成他们上,能有结果?”
中国人终于不再是地球上的“任人宰割”。毛主席精神,李敖反复写,就是一种“谁也不会跪下”的骨气。再扛就扛到底,哪一代人不爱讲这个?可到了后来,又不能全信李敖的“豪言”。你要说他有时候偏激,他还爱质疑新生的难题。比如,他承认毛主席带来巨大功绩,可也写过“错误暴露出来,更像个凡人”。这种转弯抹角,有时说得头头是道,有时自己也打自己脸。
有意思的还不止。很多“老辈儿”至今家里供像、讲毛主席革命事迹。李敖反倒冷静,他认为,真正的精神遗产,永远是那些翻身解放后自己当家做主的勇气。他说那年头的自豪感,还顶着一股子“打江山、坐江山”的气场。可再多念叨,也不可能回到当年。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李敖觉得,毛主席早已不是崇拜偶像,而是一个精神锚点。
时代变了,这话不假,毛主席精神要是光靠念书本,怕是撑不住现实。可现在再看改革开放、脱贫、进太空,李敖觉得,有那么点“敢于胜利”的底气还是传下来了。有人讲物质基础重要,有人主张精神最关键。李敖反复讲自信、自尊、自立、敢拼——这些词,说出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什么也不多。
不过有时候他又替现实担心。不是每代人都能轻易复制那种气魄。社会变复杂,很多时候好像再也难找到“翻身农奴把歌唱”那种一夜之间获得自由的快感。对过去,李敖会怀念,但对未来,他又说不准。兴许人类历史不都是如此,旧的辉煌总是容易蒙上淡淡的灰。
毛主席的精神是否属于全世界?李敖在某个访谈里突然一撇嘴,“有的人不信这个,”言下之意,这种精神外人可以仰望,但未必都能理解。可他又反过来说,只要一个民族不迷信命运,就谁也阻挡不了他自强不息。这话,李敖一本正经讲出来,让人觉得他确实有点固执,也可能只是讲给自己听。
现在再看,李敖笔下关于毛主席、民族精神的判断有时矛盾,自信和悲观、崇敬和质疑交织一起。可话说回来,历史哪有单行道?新老观念碰撞,时代变迁不断,很多事没法非黑即白。写到这里,倒觉得李敖的“杂乱无章”,其实正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
李敖这一路,爱过、恨过、哭过、笑过。他拍案而起,打破规矩,自己的路自己走。毛主席的精神在他心目中有多重?答案很难统一。不过中国人会不会继续前行,总归还是会的。谁说得准以后的人会怎么看待这一切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