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超强台风级)持续逼近华南沿海,广东省气象局提升台风三级预警,预计其将于24日在深圳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14~16级,45~52米/秒),危害性巨大。那么用核弹能干预风王“桦加沙”的核心
9月23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超强台风级)持续逼近华南沿海,广东省气象局提升台风三级预警,预计其将于24日在深圳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14~16级,45~52米/秒),危害性巨大。那么用核弹能干预风王“桦加沙”的核心强度或其路径吗?
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桦加沙”的强度远超普通台风——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58米/秒),相当于每秒钟释放的能量约为6颗原子弹(以广岛原子弹1.5万吨TNT当量计算)。而人类目前试爆过的最大当量核弹为苏联“沙皇氢弹”(5000万吨TNT当量),虽远超广岛原子弹,但与“桦加沙”的总能量相比仍“微不足道”。中国气象局曾科普,一个成熟台风每小时释放的热量相当于2600多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核弹的威力仅能影响台风局部区域,无法改变其整体结构和能量平衡。
理论上,若想用核弹干预台风,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在台风眼投放核弹,通过冲击波压缩空气、提高中心气压,瓦解台风结构;二是在台风外围引爆,通过改变气流分布引导路径。但专家指出,冲击波的作用范围极小——核弹爆炸产生的震荡波只能在几十公里内造成瞬间位移,随后台风的环流结构会迅速恢复,无法削弱中心强度。此外,核弹的能量与台风相比差距悬殊,即使是“沙皇氢弹”,也无法抵消台风释放的热量,更无法改变其移动方向。
即便忽略能量问题,其核弹爆炸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将产生更大的灾难。台风是移动的庞大气旋,核爆炸后的放射性尘降物会随台风扩散,对海洋生态、陆地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事实上,人类早已尝试过多种干预台风的方法,但均未成功。20世纪40年代,美军启动“卷云计划”,试图用飞机在飓风外围播撒干冰改变其能量分布,结果原本远离美国的飓风突然转向登陆,造成严重灾害。1969年,美国“狂飙计划”通过加热空气干扰台风中心气流,使“黛比”飓风风速短暂下降30%,但后续研究发现,这一效果可能是飓风自身演化的结果,而非人工干预所致。此后,因技术限制和伦理问题,此类试验逐渐停止。
从现有科学认知看,核弹干预台风就像“用鸡蛋碰石头”——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与其将精力放在不切实际的“核弹炸台风”上,不如加强台风预警、提升沿海防灾能力。例如,广东省此次针对“桦加沙”开放的1570个应急安置点、提前回港避风的渔船管理、琼州海峡通航安排等措施,才是应对台风的有效手段。
#桦加沙登陆时会比山竹更强##“风王”桦加沙直径比广东省还大##航拍:桦加沙风眼壁画面曝光##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专家回应##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