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前,疫情突然地席卷让人们手足无措起来,这时候一位老者的出现让大家瞬间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甚至还在雷神山方舱医院建设的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神山、火神山还有钟南山,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钟南山:被捧上肩头,也被推下台阶的那些年
三年前,疫情突然地席卷让人们手足无措起来,这时候一位老者的出现让大家瞬间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甚至还在雷神山方舱医院建设的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神山、火神山还有钟南山,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可三年一转,很多人却开始把他的名字念得不再那么笃定,甚至有人说他“跌落神坛”。到底是他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我们先别急着下评语,时间往前拨。2003年的春天,南方闷热潮湿,医院里却是另一种热——发烧、咳嗽、惊慌在走廊里来回奔跑。那时候他还不算“全民偶像”,只是广州呼吸科的一员老将。病人愈来愈多,医生的防护还原始得让人心惊。危重病人,他要亲自盯,科室里最凶险的那一批,他选择往自己跟前拢。那不是一句漂亮口号,是赌命的决定。后来,局面一点点稳住,很多人记住了他,只是不知道这份“记住”,会在二十年后放大成某种神明般的寄托。
2019年冬末,北风刚刚把树梢吹得发干,武汉那边传来消息。熟悉的恐慌味道又在空气里弥散开来。老人提着箱子坐上高铁,夜里赶路。网上流传他的照片:口罩勒出一道道痕,他在座椅上眯着眼,像极了我们见过的无数个加班归来的父亲。就是这张照片,让很多原本不敢承认自己害怕的人,忽然有了底气——有人在前面扛着,我们在后面守着。某种“神话”就是这样被热情一点点烘焙起来的。
这一回的对手,比二十年前狡猾,传播快得像风,护目镜后的医生们眼睫毛上都是雾。短短几周,病床像潮水,被病人一浪一浪占满。无数人在手机屏幕前刷着消息,雷神山、火神山像是被“召唤”出来的堡垒。许多人把希望拴在一个名字上,以为只要他还在发声,事情就不会失控。这种依赖,说好听是信任,说直白是把责任全放在别人肩上。人性常常就这么软。
时间又往后拉。2022年冬天,防控走向新的阶段,管得没那么死了,街上终于可以不用层层卡口。道理上大家都懂:再也不可能永远围堵下去。可理智和感受是两回事。三年里,我们被一层层守护着,也被慢慢“养成”了,像住在温室里的人突然被推到冬天的路口。有人在群里问:“是不是不管了?”也有人半夜跑药店,给远方年迈的父母囤药。恐惧像阴影,白天不显,晚上就放大。
医生们在镜头前尽量用稳当的话说给大家听。老人也说了不少话,意思很朴素:不是世界末日,别慌,分年龄、分基础病来看待风险,照顾好自己,别把生活全打碎。他的语气依旧平和,一如既往。可当身边的亲人突然高烧、喘不上气时,谁还听得进概率和数据?很多人的喉咙像被砂纸反复打磨,整夜咳到天亮,头胀得像顶着一口锅。有人发烧时说看见墙在动,更多人把手机里答不上来的焦虑倒向一个“出口”。
于是矛头转向他很容易:“你不是说别怕吗?”“你不是说……”在情绪汹涌的时候,哪怕句子都没说完整,指责就先抵达。药店的货架被扫空,退烧药、一粒难求;医院门口排队排到转角,挂号大厅里孩子哭闹,老人咳得肩膀一耸一耸。有人费了很大劲搞到几盒小药,像守住了家的一点火种。这个冬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热闹,也看到了脆弱的底色。
说到底,我们习惯了把复杂问题塞进简单叙述里。科学的语言讲的是概率、趋势、分层风险,公众更愿意要一个确定答案。越是紧张的时候,就越渴望某个“铁口直断”。可病毒不遵守我们的情绪,它变来变去,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对医生来说,再谨慎的话语,也只能在当时的证据里站住脚;对公众来说,承诺一旦被理解为“包治百病”,哪怕从来没人这么承诺,崩塌仍旧是必然。
回过头看,我们把他抬得太高了。战疫高潮时,社交媒体喜欢“神化”,一个老人扛着全国的焦虑,像戏剧里的人物,又像我们需要的图腾。等到风向调转,“神”就先被拽下来,因为人们总要找个能解释失控的“原因”。这是心理学,也是生活里一再上演的小剧场:大喜之后往往大悲,期待越高,落差越疼。
但把个人当作靶子,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并不能。老人八十多了,眼神还是亮的,说话依然干脆。他的专业判断靠的是团队、数据、同行评议,不会靠一句口号。也别忘了,一线医生们在病房里忙到顾不上吃饭,背后是无数个普通家庭在互相打气、互相递药。抗击疫情,从来不是一个人做成的神话,它更像一个巨大又笨拙的群体努力:有人搭桥,有人搬砖,有人递水,有人擦汗。
当然,话也得说直:我们对“放开”的心理建设确实滞后,很多人以为关上门就能一直安全,直到门必须打开。过去的保护让恐惧延迟爆发,等必须直面时,反应自然更猛。这个过程里,医药供应的错位、基层解释的滞后、沟通语言的失配,都叠加成了那段日子里刺耳的噪音。老人不是完人,他会根据当下的材料判断,也会在新情况出现后调整说法,科学就是这样往前挪。把他变成“非黑即白”的符号,是我们理解世界时最省力也最伤人的方式。
我常想,2020年那张高铁上小憩的照片,为什么那么打动人?不是因为他有神力,而是我们在那一刻看见了一个疲惫却仍要出发的背影,像无数次我们为了家、为了班、为了一个还算值得的明天,咬牙继续的样子。把一个普通人推上去,我们心里得到慰藉;再把他拉下来,我们也好像找到了宣泄口。可现实不是舞台剧,谢幕之后,生活还要继续。
有人说,公众人物就该承受更多,这是没办法的事。也有人说,医生就该谨慎到近乎冷漠,免得我们误解。我倒觉得,与其争论“谁该怎样”,不如慢一点:给科学以时间,给恐惧以出口,给彼此以善意。别把希望全押在一个人身上,也别把失望全丢在一个人头上。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那套“分层”的思路——分清谁更需要保护,分清什么是可控,什么是无法控制的。
故事写到这里,悬念也许还在:当下一次不确定又出现,我们会不会一边找英雄,一边蓄力自己?那位老人还会站到人群前面,八成会。他一辈子就这点执拗。可他也终究只是个医生,一个会倦、会犹豫、会在夜里低头叹气的人。我们要的也许不是神,而是学会在不确定里活下去的本事。至于“神坛”,让它留在热闹的时候吧,散场后,记得把灯轻轻关上。
来源:杦儿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