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曾告诉我一个故事:他高中同学整天沉迷于给电影配音,模仿各种角色声音,功课一塌糊涂。老师家长都认为他不务正业,没想到十年后,他成为国内知名的配音演员,收入是当年“好学生”的数倍。
朋友曾告诉我一个故事:他高中同学整天沉迷于给电影配音,模仿各种角色声音,功课一塌糊涂。老师家长都认为他不务正业,没想到十年后,他成为国内知名的配音演员,收入是当年“好学生”的数倍。
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有一门备受追捧的课程叫做“无用的设计”。学生们被鼓励思考如何让日常物品变得“更没用”——比如会随心情变色的椅子,能记录雨水声音的伞。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项目后来催生了多个成功创业公司。
一件事到底有没有用,时间才会给出最终答案。
当今商业世界,红海市场中挤满了拼杀的竞争者,而真正的机会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无用”角落。
小王喜欢养多肉植物,工作之余整天摆弄那些“小东西”,家人觉得在浪费时间。后来她开始在社交媒体分享多肉造型作品,逐渐积累了大量粉丝。现在,她经营的多肉植物工作室年入百万,那些曾经“无用”的时光,如今结出了硕果。
问题在于:为什么大多数人看不到这些机会?
答案很简单:我们被“有用”思维禁锢太深。社会告诉我们,赚钱要务实,要选择热门行业,要跟随成功者的脚步。结果就是,所有人涌向同一个方向,竞争白热化,利润微薄。
而那些真正有商业头脑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玩。
“玩”是一种没有压力的探索,是创造力的源泉。当你不再为“有没有用”而焦虑,才能真正释放想象力,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
现代人焦虑的一大根源是:我们太着急要结果了。
健身一周,就希望瘦十斤;创业一个月,就期待月入十万。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恰恰是成功的大敌。
相反,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做“无用”之事的人,往往能积累起惊人的竞争优势。
李先生喜欢研究古代地图,这在他所在的金融行业看来毫无用处。十年间,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古地图资料,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后来,一家大型文旅项目重金聘请他担任顾问,他的“无用爱好”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无用不是真的无用,而是不直接有用。今天的每一次“无用”投入,都在为明天的爆发蓄能。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等不到爆发的那一天,就放弃了播种。
经济学家塞勒提出过“心理账户”概念,我们的大脑会为不同的支出设立不同的账户。有趣的是,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做“无用”之事时,心理负担最小,创造力却最高。
林琳是一名会计,平时工作严谨刻板。周末她喜欢做手工皂,这在她看来是放松和“浪费时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爱好后来发展成副业,收入甚至超过了主业。
为什么做“没用”的事更容易成功?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须成功的压力,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而这种轻松的心态,恰恰是最佳的创作状态。
反之,当我们对一件事寄予过高期望,焦虑和压力会扼杀创造力,让我们变得短视和功利。
那么,如何让看似无用的事物产生实际价值?这里有几个颠覆性的观点:
1、先忘掉赚钱,专注做好一件事
很多人的误区是:一开始就问“这能赚钱吗”。真正的高手是:先痴迷于一件事,做到极致,然后钱自然会来。
2、保持业余者的心态
专业意味着规范,也意味着思维定式。业余者没有包袱,敢于打破常规,反而更容易创新。
3、建立“无用”与“有用”的连接
将你的“无用”爱好与真实需求连接起来。喜欢钓鱼?可以结合旅游、装备、内容创作,形成完整产业链。
4、相信时间的魔力
不要期望立即见效。给自己至少三年时间,专注投入一个领域,你会惊讶于复利的力量。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敢于“浪费”时间成了一种奢侈。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有时候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效率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把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标上价格,我们就失去了探索的可能性和生命的弹性。
你敢不敢给自己一些“无用”的时间?敢不敢相信,那些被旁人嘲笑的爱好,可能正是你未来财富的密码?
来源:退休余老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