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监盘第一步:不是直接盘货!先做好这 3 件基础工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2:10 1

摘要:提到存货监盘,很多审计新手甚至资深从业者,第一反应都是 “扛着盘点表去仓库核对数量”。但实际上,直接冲去盘货很容易踩坑 —— 比如漏盘异地仓库的存货、搞错存货所有权归属、甚至因未了解存货特性导致盘点方法错误。真正高效、准确的存货监盘,第一步不是 “盘”,而是做

提到存货监盘,很多审计新手甚至资深从业者,第一反应都是 “扛着盘点表去仓库核对数量”。但实际上,直接冲去盘货很容易踩坑 —— 比如漏盘异地仓库的存货、搞错存货所有权归属、甚至因未了解存货特性导致盘点方法错误。真正高效、准确的存货监盘,第一步不是 “盘”,而是做好这 3 件基础工作,帮你避开 80% 的开局风险。

监盘的前提是 “知道要盘什么、盘哪里”,如果连范围都没理清,后续盘货再细致也可能白费功夫。这一步要重点确认两个核心:​

1. 明确 “空间范围”:覆盖所有存放存货的地点​

企业的存货未必都在主仓库,可能分散在异地仓库、委托加工方车间、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保税仓,甚至存在 “以货易货” 暂存对方厂区的情况。审计人员需要先向企业财务、仓储部门索要 “存货存放地点清单”,逐一核对每个地点的存货类型、数量占比,避免遗漏。​

比如某制造企业,除了总部仓库,在外地还有 2 个原材料仓库,且有 30% 的产成品暂存于客户指定的物流仓。如果审计只盘了总部仓库,就会导致近 40% 的存货未纳入监盘范围,直接影响审计结论。​

实操要点:对异地或第三方存放的存货,需额外确认 “是否能现场监盘”,若无法现场监盘,要提前安排函证、检查仓储协议或委托当地事务所协助监盘,避免因 “看不见” 而放弃监盘。​

2. 界定 “所有权范围”:只盘 “企业拥有所有权” 的存货​

仓库里的存货未必都属于被审计单位 —— 可能有客户委托加工的物料(所有权归客户)、已销售但未发货的产成品(所有权已转移给买方)、或暂存的供应商样品(所有权归供应商)。如果误盘了这些 “非自有存货”,会导致存货账面余额虚增,影响审计准确性。​

比如某电商企业仓库中,有 1000 件商品已被客户下单付款,物流单已生成但尚未出库,此时商品所有权已转移,不应纳入监盘范围。审计人员需提前查阅企业的 “销售合同”“发货流程制度”,确认 “所有权转移时点”,再结合存货台账筛选出 “所有权归属于企业” 的存货明细,作为监盘范围的依据。​

实操要点:对难以判断所有权的存货(如在途物资、委托代销商品),需检查采购合同、代销协议中的条款,明确 “风险与报酬转移时间”,避免模糊界定。​

监盘不是 “从零开始数”,而是 “以企业提供的存货台账为基准,核对实际数量与台账是否一致”。如果不先分析台账,直接现场盘点,很容易出现 “数了半天,不知道对应台账哪一行” 的混乱情况。这一步要做两件事:​

1. 索要 “最新版存货台账”,核对 “账实核对逻辑”​

向企业仓储部门获取监盘日当天或前一天的 “存货台账”,重点检查台账是否包含 “存货编码、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账面数量、存放位置、保质期(如有)” 等关键信息 —— 这些信息是后续现场盘点时,“账实对应” 的核心依据。​

同时要确认台账的 “数据来源”:比如台账是否由 ERP 系统自动生成,与财务账面的 “存货余额” 是否匹配,若存在差异(如未入库的在途物资未登记台账),需让企业说明原因并调整台账,确保监盘基准与财务账面口径一致。​

避坑提醒:警惕企业提供 “过时台账”(如上周的版本),尤其是存货周转快的企业,过时台账会导致 “账实核对失去意义”,需现场核对台账的 “最后更新时间”,确保数据时效性。​

2. 分析 “存货特性”,规划 “盘点方法”​

不同类型的存货,盘点方法天差地别 —— 比如散装的煤炭需要用 “体积测算 + 密度换算”,贵重的珠宝需要 “逐一称重计数”,易腐的生鲜需要 “快速盘点避免损耗”。审计人员需根据台账中的 “存货类型”,提前规划对应的盘点方法,准备必要的工具(如卷尺、称重仪、计数板)。​

比如某食品企业的存货中,有袋装大米(按袋计数)、散装面粉(按重量测算)、冷藏酸奶(按箱计数并检查保质期)。审计人员需在盘前按 “存货特性分类”,将台账拆分为 “计数类”“称重类”“测算类”,避免现场因方法不当导致盘点效率低或数据不准。​

实操要点:对特殊存货(如化学试剂、危险品),需提前确认企业的 “安全防护措施”,并准备对应的防护装备,确保监盘过程安全合规。​

存货监盘不是审计人员 “单打独斗”,需要企业的财务、仓储、生产部门配合 —— 比如仓储人员负责指引存货位置,生产人员负责协助移动重型存货,财务人员负责核对台账与盘点结果。如果不提前沟通流程、明确职责,现场很容易出现 “没人配合”“分工混乱” 的情况。​

1. 召开 “监盘前沟通会”,同步关键信息​

监盘前 1-2 天,召集企业财务负责人、仓储主管、生产主管开沟通会,明确 3 个核心事项:​

时间安排:确定监盘的具体时间(如次日上午 9 点开始,优先盘流动性强的存货)、各仓库的盘点顺序(如先盘主仓库,再盘异地仓库);​

人员分工: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如主导盘点、记录差异)、企业人员的职责(如指引存货、协助计数),避免出现 “重复工作” 或 “无人负责” 的环节;​

异常处理:约定现场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如发现破损存货如何记录、遇到账实差异如何临时标记),避免现场争执或拖延。​

2. 确认 “特殊情况预案”,应对突发状况​

盘前还要预判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提前与企业沟通预案:​

比如遇到仓库临时停电,是否有备用照明设备;​

遇到存货正在出库(如客户紧急提货),是否暂停出库或记录 “出库数量” 并从盘点范围中剔除;​

遇到异地仓库无法现场监盘,是否采用 “函证 + 视频监盘” 的方式替代。​

比如某机械企业在监盘前,得知有一批大型设备当天要发货,审计人员提前与企业约定 “暂停该批设备出库,待盘点完成后再安排发货”,避免因出库导致存货数量变动,影响盘点准确性。​

总结:盘前做好 3 件事,监盘效率翻一倍​

很多人觉得 “存货监盘的重点在‘盘’的过程”,但实际上,“盘前准备” 才是决定监盘质量的关键 —— 确认范围避免漏盘,分析台账搭建基准,沟通职责确保配合。做好这 3 件基础工作,后续的现场盘点会更高效、更准确,也能避免因开局失误导致的审计风险。​

下次再做存货监盘,别再直接冲去仓库了,先完成这 3 件事,让监盘从 “混乱开局” 变成 “有序推进”,轻松应对各种存货类型的盘点挑战!

来源:之了课堂会计小萌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