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轨道上的时光褶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2:07 1

摘要:晨光熹微,我踏上前往重庆东站的旅途。辗转一个半小时的地铁,穿过这座苏醒中的城市,当终于站在东站银灰色的穹顶下时,我不禁为这座现代化交通枢纽的宏伟而惊叹。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落,照亮了这个即将带我穿越时空的起点。

晨光熹微,我踏上前往重庆东站的旅途。辗转一个半小时的地铁,穿过这座苏醒中的城市,当终于站在东站银灰色的穹顶下时,我不禁为这座现代化交通枢纽的宏伟而惊叹。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落,照亮了这个即将带我穿越时空的起点。

候车大厅里,光滑的地面倒映着纵横交错的钢结构,电子显示屏上不断刷新着通往全国各地的高铁班次。我要乘坐的开往长沙的列车,将在黔江停靠——那个曾经需要耗费我三天光阴才能抵达的远方。

列车启动时几乎无声,加速却极快。窗外的城市景观迅速退后,化作流动的色块。显示屏上的数字不断跃升:245km/h、278km/h、305km/h……而坐在宽大座椅上的我,只感到平稳如静止。

黑暗与光明开始交替上演。列车时而钻入山腹,在人工开凿的隧道中疾行;时而跃出黑暗,将武陵山脉的苍翠山峦抛在身后。梯田如绿色阶梯般层叠而下,零散的农舍点缀其间,偶尔可见老农抬头望向这条划过田野的银色长龙。

我的思绪飘回到三十多年前。那时我在涪陵工作,辖区还包括十个县。每次去酉阳出差,都是一次漫长的远征。先要乘坐慢船沿乌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处,需要人力绞滩才能通过。记得那时站在甲板上,看着纤夫们赤膊弓背,喊着号子,将绳索深深勒进肩膀,船才得以缓缓前行。

到达龚滩后,还要换乘长途汽车在盘山路上颠簸。那些山路又窄又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车子颠簸得厉害,有时都不敢往下看,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三天两夜的旅程,抵达时浑身骨架几近散落。夜晚住在沿途的招待所,听窗外的虫鸣和江涛声,计算着还有多久才能到达。那时的距离,需要用身体去丈量,用疲惫去感受。

“各位旅客,黔江东站到了。”广播声将我从回忆中唤醒。抬表一看,恰好一小时整。从主城到黔江,曾经以日计的路程,现在竟缩短至一次小憩的时间。

站在月台上,恍若隔世。这座新建的车站嵌在山峦之间,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映照着周围的青山绿水。转乘去往酉阳的班车上,一位当地老人与我攀谈:“以前去重庆要两天,现在一天可以打来回咯。”他笑着说,脸上的皱纹如武陵山脉的等高线,“我儿子在主城工作,早上坐高铁来吃午饭,下午还能回去上班。”

是啊,这不仅仅是速度的改变,更是生活半径的扩张,是时空关系的重构。想起当年那些险象环生的山路,如今已通坦途;想起乌江上的纤夫号子,如今已化作高铁的汽笛声声。高铁压缩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边疆与中心的距离,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当我终于抵达酉阳,站在县城的高处回望来路,忽然明白:这一条条铁轨,如同时光的褶皱,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这代人见证了从舟车劳顿到风驰电掣的变迁,见证了基础设施如何重塑一个国家的时空观。

年过花甲,我愈加坚信:保重好身体,不仅是为了看到本世纪中叶的伟大复兴,更是为了继续丈量这个每天都在重新定义距离的国家。在那高光时刻到来时,我将自豪地说:我不仅见证了这一路的变迁,更曾用双脚丈量过从过去到现在的每一寸距离。

列车还会继续提速,轨道还将不断延伸。而我有幸生逢其时,坐在靠窗的位置,看山川退避,天地让路,见证一个伟大时代全速前进的模样。那些曾经的危险与艰辛,都化作了今日平稳疾驰的底气;那些过去的汗水与付出,都铸就了现在四通八达的通途。这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的飞跃。

来源:七一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