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在乌克兰漫无目的地作战,这让他们看起来像一只‘纸老虎’。”当地时间9月2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将俄罗斯直接置于“外强中干”的舆论标签下,而克里姆林宫的回应则迅速形成鲜明对冲——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言“俄罗斯的形象更常与熊关联,而纸
“俄罗斯在乌克兰漫无目的地作战,这让他们看起来像一只‘纸老虎’。”当地时间9月2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将俄罗斯直接置于“外强中干”的舆论标签下,而克里姆林宫的回应则迅速形成鲜明对冲——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言“俄罗斯的形象更常与熊关联,而纸熊是不存在的”。这场围绕动物隐喻展开的话语交锋,看似轻松,实则是美俄在战略认知与国际话语权领域的又一次激烈碰撞。
特朗普的“纸老虎”论断并非随意措辞,而是精准锚定了特定叙事逻辑。在其表述中,俄乌冲突的“三年半胶着”被解读为俄罗斯战力的“实力暴露”,同时辅以“经济困境”的判断,试图构建“俄军低效、俄经济脆弱”的双重认知。这一表述既延续了“纸老虎”概念中“外强中干”的核心内涵——自中国共产党人将其用于形容反动派以来,这一词汇便始终指向“表面强大却缺乏根本力量支撑”的特质,也暗含着对西方盟友的动员意图,通过弱化俄罗斯实力认知,为“持续提供武器支持”的立场背书。从舆论策略看,这种标签化表述简洁有力,极易在国际传播中形成记忆点。
面对这一针对性论断,克宫的回应展现了高超的话语转换技巧。佩斯科夫并未直接反驳“纸老虎”的定性,而是巧妙切换隐喻体系:将“老虎”替换为俄罗斯的国家象征“熊”,通过“纸熊不存在”的断言,既回避了对方设定的话语陷阱,又强化了俄罗斯“坚韧、真实”的传统形象。更深层的回应藏在论据支撑中——针对“经济困境”的说法,他明确强调俄罗斯“保持了韧性和宏观经济稳定”;针对“作战无目的”的指责,则直指行动是“为了捍卫本国利益,为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别无他选”。这种回应逻辑,本质是通过重塑认知框架,将特朗普的“实力质疑”转化为对“战略正当性与国家韧性”的重申。
这场隐喻之争的背后,是美俄对冲突叙事主导权的激烈争夺。对特朗普而言,将俄罗斯塑造成“纸老虎”,既能为其外交政策铺路,也能迎合国内对“外部威胁强度”的讨论需求;而俄罗斯则亟需通过“熊”的隐喻巩固国内共识——正如佩斯科夫所言,特别军事行动是“为了子孙后代”,这种叙事将冲突与国家生存发展深度绑定。同时,双方的话语攻防也瞄准了国际舆论场:特朗普试图弱化俄罗斯的威慑力以凝聚西方阵营,俄罗斯则需通过彰显“真实力量”维持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分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话语交锋并未脱离现实战场语境。佩斯科夫在回应中特意提及“前线态势表明,拒绝谈判者的处境将愈发艰难”,暗示战场主动权仍在俄方手中,这与特朗普“乌克兰有望赢回全部领土”的判断形成直接对立。两种论调的冲突,折射出俄乌冲突进入胶着阶段后,美俄对战场态势的认知差异,而话语层面的攻防,实则是现实战略博弈的延伸。
当“纸老虎”的指责遇上“真熊”的自白,这场隐喻之争早已超越了词语本身的意义。它既是美俄战略认知分歧的集中体现,也是国际话语权竞争的微观切片。在俄乌冲突的天平尚未倾斜的当下,虎与熊的隐喻较量或许还将持续,但最终决定叙事走向的,终究是战场的实际态势与国家实力的真实底蕴——正如“纸老虎”理论的核心所揭示的,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话语构建的幻象,而是经得起检验的现实存在。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