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拙著《日常之物的权威:西德工业设计文化史》被译成中文,我感到非常荣幸。当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着手撰写这本书时,从研究日常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设计风格和大众感知的角度撰写国别史,于当时的历史学家而言,还是一个很新颖的思路(在本书中,研究的是早期西德)。当然,尽
《日常之物的权威:西德工业设计文化史》
著者:[英国] 保罗·贝茨
译者:赵成清 杨扬
丛书名: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
主编:李砚祖 张黎
出版者: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作者保罗·贝茨教授致中文读者
拙著《日常之物的权威:西德工业设计文化史》被译成中文,我感到非常荣幸。当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着手撰写这本书时,从研究日常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设计风格和大众感知的角度撰写国别史,于当时的历史学家而言,还是一个很新颖的思路(在本书中,研究的是早期西德)。当然,尽管自7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国与美国,设计史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但长期以来,这个领域主要由艺术史家与设计史家所主导。相比之下,文化史家在研究历史时,很少将日常之物纳入他们的研究视野。
近30年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历史学家们开始愈发关注物质文化史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工业设计,还包括建筑、广告、时尚、城市规划、公园,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即如今学者们所谓的"人造环境"( built environment ),都成了值得历史学研究的课题。在过去的30年里,诸多研究探讨了社会之希冀、幻想与担忧,是如何以各种方式体现在日常家居用品的美学造型与流通当中的。最近,许多评论家开始倡导关注这些消费史的阴暗面,比如过度生产、浪费以及工业进程对环境的影响。
1938年德国餐具竞赛中的获奖橱窗展示
标牌上写的是“德国的餐具和生活用品”
在本书中,我试图打破人们对西德工业设计只是方形和质量可靠的简单刻板印象。相反,我希望展现的是,为什么精心设计的家居用品之外观,以及对其的拥有,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此重要。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复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包豪斯现代主义的遗产,并将其作为西德独有的文化底蕴有关。这一做法使其成了一种将西德的战后时期与纳粹的历史、当下的美国(被看作是粗糙的商业设计代表),以及在铁幕东边的东德这个潜在的对手区分开来的方式。从这个角度重新书写德国现代主义的历史,并非像初看起来那么容易。因为尽管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目标,但无论是纳粹时期还是东德的设计师,都同样是从魏玛时期的现代设计传统中寻找灵感和指导。这意味着这些设计之物必须从文化上撇清与不受欢迎的政治性隐喻的关联,然后重新塑造成西德自由主义、国际现代主义和文化进步的象征。
流行文化中关于物质富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形象
《理想家庭》( Der ideale Haushalt )
《康斯坦茨》1958年第31期特刊
回顾这个旨在构建一个新的、可行的西德身份的探索,揭示了一些令人意外的结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于一个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每一代人都经历了巨大政治变革的国家——从1900年到1950年,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民主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西方式自由主义等阶段的国家,德国工业设计却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包豪斯现代主义一直是、现在仍然是德国设计的基石。真正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是本书的主题——是人们对这些物品的感知、描述和认同。这些物品是西德在冷战时期独特身份的象征,而这一身份,是构建在一段对变革与延续进行了精心塑造的历史之上的。出于种种原因,工业设计在西德文化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成为传播西德经济复苏和后纳粹时代文化新生的重要渠道,讲述了一个个积极向上的故事。
“我们正在创造更好的生活”展览
1952年在柏林举办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欧洲历史的书,但我希望它对中国读者也有意义,因为中国也正在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轴线上塑造自己的国家身份。就像在欧洲及其他地方一样,在中国,大规模生产的日常物品被设计成要体现出传统,又要表现出现代性;既反映历史,又展望未来。而且随着国家的发展,这一平衡还将继续不断变化。日常之物如何反映国族认同、地方史与代际身份的变革,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当代的角度,应该也是中国学者所感兴趣的命题。我真诚地希望,本书能为世界各地关于物质文化的不同历史意义的探讨,贡献一些新的见解。从2002年到2012年,我负责了萨塞克斯大学与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之间的研究生和教师交流项目,这些年来,从遇到的中国学生和同事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我很感激有这样一个机会,能与中国读者分享我的研究,我也希望借此提供一些关于二战后西德设计文化的有启发性的历史见解,来回报诸位的盛情。
保罗·贝茨,2024年
来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