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1月,成都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围绕的焦点是一家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芯片公司——海光信息。这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甚至连第一代产品都还没有问世。
一笔看似普通的产业招商,如何成就中国创投史上最惊人的回报案例?背后藏着一位“赌徒”的城市野心。
2016年1月,成都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围绕的焦点是一家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芯片公司——海光信息。这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甚至连第一代产品都还没有问世。
“投资一家没有产品的芯片公司?风险太大了!”
“但这是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最终,成都国资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不到10亿元的价格,拿下海光信息6.5亿股。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个决定在九年后将带来超过1000亿元的账面回报。
01 下注时刻,芯片寒冬中的逆势布局
2016年的中国芯片产业,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
海光信息的第一代产品“海光一号”刚刚启动设计,而大洋彼岸的Intel和AMD相继发布重量级新品。技术差距悬殊,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国内芯片企业举步维艰。
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成都国资做出了看似违背常理的投资决策。
成都国资通过成都高投和成都产投两家平台,共计投入约8.13亿元。这背后体现的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产业研究的精准判断。
一位参与该项目的成都产业集团人士后来回忆:“当时我们在第一时间报告了项目信息,市委、市政府觉得这是个大的机遇。”这场投资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带着明确的产业使命。
02 精妙退出,两次转让收回全部成本
真正体现成都国资投资智慧的,是其精妙的退出策略。
2018年11月,在海光信息首代CPU刚刚量产之际,成都产投、成都高投以10.7亿元价格向中科曙光转让海光信息1.95亿股。
紧接着2019年12月,成都产投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以6.73亿元对外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海光信息6000万股。
这两笔转让完成后,成都国资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还实现了可观盈利。意味着此后继续持有的海光信息股权,几乎相当于“零成本”持仓。
这种分段退出的策略,既锁定了前期收益,又保留了大量股权享受后续的资本增值。这种操作手法,丝毫不逊色于任何顶级投资机构。
03 千亿回报,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
真正的财富奇迹发生在2022年海光信息科创板上市之后。
随着2025年全球AI大模型的训练需求激增,国产算力替代浪潮到来,海光信息股价一路飙升。今年9月,海光信息股价接连创历史新高,市值突破6000亿元。
截至9月24日,海光信息报收259元/股,较三年前的发行价上涨超7倍。成都国资通过成都产投、成都高投以及成都集萃等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海光信息3.96亿股。
按当前股价计算,成都国资账面浮盈已然超过1000亿元。这笔投资回报率超过120倍,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创投历史上,也堪称传奇。
04 产业共赢,超越财务回报的战略价值
但成都国资的收获远不止财务回报这么简单。
作为投资条件,海光信息两家核心子公司海光集成、海光微电子很快落地成都。这两家子公司后来成长为海光信息的两大营收主力。
2025年上半年,海光集成一家就实现营收47.6亿元,近乎海光信息全部营收的9成,成为成都乃至四川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龙头企业。
这意味着成都不仅获得了千亿财务回报,更成功培育了一个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了整个当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这种“以投促引”的模式,与当年合肥投资京东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成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产业投资的最佳路径,是实现财务收益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如今看来,这场投资盛宴最令人惊叹的不是千亿回报本身。
而是在2016年那个时间节点,当成都没有选择追逐短期见效的房地产或传统制造业,而是将筹码押注在国产芯片的漫长研发道路上。
十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成都国资用千亿回报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投资,往往来自于对产业趋势的深度洞察和长期坚守。
在各地政府都在探索“合肥模式”的今天,成都的海光案例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产业投资不仅能够培育新质生产力,还能带来惊人的财务回报。
这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投资哲学,正在改写中国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的历史。
来源:迪哥看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