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到乡镇的第三个周一,我蹲在会议室角落擦绿萝叶子,裤脚还沾着早上搬会议桌蹭的灰。手机弹出导师群消息,同门们正在讨论核心期刊的审稿意见,一瞬间,手里的抹布沉得像块砖头。
分到乡镇的第三个周一,我蹲在会议室角落擦绿萝叶子,裤脚还沾着早上搬会议桌蹭的灰。手机弹出导师群消息,同门们正在讨论核心期刊的审稿意见,一瞬间,手里的抹布沉得像块砖头。
作为26岁的硕士选调生,报到前我在笔记本上列满了乡村振兴调研方案、产业发展思路,甚至背了半本政策解读手册。可真正到岗,每天的工作清单里最多的是布置会场、给来访群众端茶、收拾办公室。有次给领导送文件,路过便民服务中心,听见两个大妈议论:这小伙子看着像个大学生,怎么天天干杂活?我攥着文件袋的手都紧了,满脑子都是怀才不遇四个字。
直到那次全镇防汛部署会,我才算踩进了基层工作的门槛。
那天办公室主任临时请假,让我顶替布置会场。以前干这活,我只当是摆椅子、放桌签的体力活,这次想着别出岔子,提前半小时就到了。摆桌签时发现,参会的有水利站的老技术员、各村的支书,还有县应急管理局的领导。我突然想起主任说过,老支书们腰不好,习惯坐离门口近的位置;技术员需要频繁起身看地图,得留出走道。我顺手把老人们的座椅调得往后倾了些,给技术员那排加了折叠凳,连茶水都按他们平时的喜好分了绿茶和红茶。
会开到一半,镇长突然指着我说:今天会场安排得挺周到,细节见心思。散会后,水利站的李叔拍我肩膀:小伙子有心了,知道给我留靠插座的位置,上次开会电脑没电急得我冒汗。那刻我才明白,以前觉得的杂活,根本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摆桌签的顺序里藏着参会人员的层级和沟通逻辑,端茶的时机能看出谁在发言中占主导,就连擦桌子时听来的闲聊,都是摸透村情民意的线索。
真正打破我能力无用论执念的,是一次矛盾调解。镇上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边界闹了半个月,村支书调解多次都没成,最后把难题交到了我们办公室。大家都觉得这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却想起自己读研时做过的农村土地纠纷课题,手头正好有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判例研究。
起初我只是想帮着整理资料,没想到聊起政策依据时,我能准确说出土地管理法里关于宅基地确权的具体条款,还结合邻县的类似案例,算了笔打官司不如协商的经济账。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人,慢慢安静下来听我分析。最后在老主任的牵头下,两户终于达成了协议。村支书后来跟我说:你那套摆政策+算细账的法子管用,我们讲道理讲不过你懂法的。
那天我在工作日志里写:基层不需要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但需要能把理论掰碎了用的实干人。我以前总觉得端茶倒水浪费了我的专业知识,却没意识到,这些琐事正是让专业落地的转换器。硕士学历给我的不是跳过琐事的特权,而是把琐事做好做透的能力。
现在我再干这些杂活,心态完全变了。布置会场时会顺便观察参会人员的发言重点,把关键信息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给群众端茶时会多问一句来办啥业务,顺手帮着指引窗口;甚至打扫卫生时,会留意办公室的文件分类,下次找资料就能少走弯路。上个月,镇上要做乡村旅游的可行性报告,镇长直接点了我的名:你平时跟各村支书聊得多,又懂点数据分析,这活儿交给你合适。
身边不少同期选调生都有过类似的迷茫。有的在朋友圈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急着找机会证明自己,却在写工作总结时连基本的村情数据都报不准。其实基层工作就像种庄稼,没人能跳过翻土、施肥直接收获,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就是扎根的过程。
我曾经问过镇里的老书记,当年他刚参加工作时干过啥。他笑着说:比你干的杂多了,掏厕所、修广播、帮村民写家书,啥都干。但就是写家书的功夫,让我摸清了每家每户的情况,后来搞扶贫才知道该帮谁、怎么帮。
现在再看手里的抹布,我不再觉得委屈。那些擦过的桌子、端过的茶水、记过的闲聊,不是消耗能力的琐事,而是基层工作的基础学分。没有这些积累,就算真的把重要工作交到手里,也未必能接住、做好。
或许每个从校园走进基层的年轻人,都要经历这样一段价值重构的过程。你觉得基层工作的隐形课,还藏在哪些看似普通的细节里?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来源:柚点小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