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私募基金回归——这个市场的举措究竟如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1:23 1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股热潮迅速熄灭,随后经历了10余年的“冷却”和调整期。近年来,全球艺术市场信心低迷,交易额下行。在一些国际财经媒体和艺术媒体的报道中,艺术品私募基金的受关注度却逆势回升。

艺术品私募基金作为艺术资产、艺术市场与金融工具结合的产物,21世纪初在西方艺术市场加速发展,数量激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股热潮迅速熄灭,随后经历了10余年的“冷却”和调整期。近年来,全球艺术市场信心低迷,交易额下行。在一些国际财经媒体和艺术媒体的报道中,艺术品私募基金的受关注度却逆势回升。

有藏品计划出入手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找到我们

苏天赐,《怒放的鸡冠花》局部,成交价:人民币1035万元,刷新艺术家拍卖纪录,图片来源:西泠印社二〇二五年春季拍卖会。

艺术品私募基金重回西方投资人视野

“当前艺术市场陷入低迷,正是推出新艺术基金的理想时机。”一家成立于2001年、从事相关业务的跨国公司负责人在接受The Art Newspaper采访时这样表示。

据Financial Times报道,另一家瑞典公司也在积极行动,2022年其发起的第一支基金,面向瑞典投资者募集了2000万欧元,以女性艺术家以及全球少数族裔艺术家作品为主要投资对象,计划运作周期为6年(存在延长的可能性)。2024年下半年该公司推出第二支艺术品私募基金,除了瑞典以外,也面向挪威、芬兰、丹麦和英国的投资者发行。该公司的投资委员会主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现在是买方市场,所以是启动第二支基金的好时机。”

近期一些西方国家的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人,重新将目光聚焦于艺术品私募基金,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艺术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后,艺术品交易的价格和条款趋于对买方利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买方更有机会捕获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艺术品;

二、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指数曾一度居高,促使人们更加注重防范单一资产的风险,追求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因此对包括艺术品在内的各类另类资产的配置需求上升,从而也推动了艺术品私募基金的关注度上升。

傅抱石,《石涛诗意》,成交价:人民币897万元,图片来源:开拍国际五周年&浙江南北2025春季拍卖会。

国内的历史与现状:监管收紧,艺术品私募基金近乎绝迹

我国虽无法律明文禁止艺术品私募基金,但在实操中,监管机构对艺术品私募基金的备案从2014年起日渐趋严,导致自2017年以来艺术品私募基金在国内近乎绝迹。

与西方市场相比,国内艺术品私募基金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经过短暂的繁荣后,急速退潮。从艺术品基金在国内开始兴起的2007年至2011年鼎盛期,全国发行了至少50支艺术品基金。

其中,国内的第一支艺术品私募基金——红珊瑚一期于2009年成立,以当代书画为主要投资标的。

回顾艺术品私募基金在国内的成长史,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的一系列“暴雷”事件,揭示出行业发展初期的种种市场乱象。深圳杏石盛世艺术品基金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2014年7月,多家媒体曝光了该基金的兑付结果与事先宣传不一致的问题,据悉,多数投资者只拿回本金的10%。相关案例不胜枚举,其中不少涉及夸大宣传、业绩造假等违规现象,甚至涉嫌非法集资和诈骗。

面对市场乱象,同年8月,证监会颁布《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将以艺术品、红酒等为投资对象的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

业界普遍认为,《办法》的出台,更多的是聚焦于艺术品私募基金的风险防控,而非鼓励其市场规模增长。即此次政策变化,实质上是提升对艺术品私募基金的监管要求、强化监管力度,以“限数量、抓质量”为底层逻辑。

张大千,《玉殿清荷》,成交价:人民币747.5万元,图片来源:开拍国际五周年&浙江南北2025春季拍卖会。

如今国内的大多数艺术品私募基金都已销声匿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8月5日,以“艺术”为产品关键词的私募基金共计21支,该21支私募基金的成立时间介于2010年至2017年之间;而在私募基金以外的其他基金类型中,未见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产品公示信息。在这21支备案公示的艺术品私募基金中,仅3支的状态显示为“正在运作”。

而这3支基金无一例外,均附有基金业协会的特别提示——“基金存续规模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其余18支基金的公示状态分别为”正常清算”“提前清算”“延期清算”“投顾协议已终止”等。

风险集中于策略失误、运营短板与信用缺失

无论艺术品私募基金在形式上多么接近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它依旧是风险密集的复杂投资工具。与传统金融资产相比,艺术品市场的透明度更低、信息不对称性更强、价格波动更大,其风险更突出地体现在策略、运营与信用的深层结构中。早期的案例已充分说明,艺术品私募基金最致命的风险往往并非源于艺术品本身,而是由基金管理人的失当行为与制度缺陷所引发的。

策略层面的风险首先值得警惕。不少“暴雷”的基金缺乏明确的艺术品投资逻辑,或是投资逻辑违背艺术市场本身的规律,致使基金陷入流动性困境。还有部分基金投资标的定位模糊、缺乏结构性,甚至并无清晰的购藏管理计划和退出机制,这类短视型策略往往将基金置于极高的不确定性之中。

运营风险则体现为基金运作过程中专业流程的缺失。从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价值评估、运输保险、仓储保管,到后续的交易安排和税务处理,缺乏专业支持和规范机制的基金极易在细节上出错,而这些错误往往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基金的治理结构不清晰,项目决策缺乏透明度,很可能导致投资人对资金使用情况、基金运作方式和结果难以追踪,增加潜在合规风险。

张恩利,市场仅见姊妹篇油画巨作《画室(仓库)ⅠⅡ》,成交价:人民币552万元,图片来源:西泠印社二〇二五年春季拍卖会。

相比之下,管理人信用风险更为隐蔽,却更具破坏力。在部分典型案例中,所谓艺术品基金,只是以艺术品为幌子,实则在为房地产等其他领域的项目进行融资。部分基金管理人还存在过度承诺收益、虚构艺术品来源、资产托管安排不明确、协议不履约等问题,最终在市场下行或现金流紧张时爆发兑付危机。这类风险一旦发生,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更会动摇整个市场对艺术金融产品的信任基础。

理性选择,才能真正发挥工具价值

2023年,德勤和ArtTactic联合发布的艺术金融报告显示,91%的艺术从业者和88%的财富管理从业者认为,艺术品和收藏品应该成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分别较十年前的2014年增长了15和33个百分点。报告还指出,如今讨论的焦点已经从艺术品是否应该成为财富管理的一部分,转移到如何有效地落地、实施。

尽管艺术品私募基金只在国内经历短暂的“昙花一现”,但从国际市场的最新动向来看,这一模式仍具其独特的功能和潜力。以私募基金的模式投资艺术品,可以降低个体投资者投资高价艺术精品的资金门槛。更重要的是,艺术市场具有专业性门槛高的特点,非专业人士自身难以对艺术品进行有效的资产化管理,而成熟的艺术品私募基金可以利用专业顾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解决方案。在艺术品交易和运维的过程中,基金也可以发挥整合学术资源、市场资源以及行业资源的平台作用。

艺术品私募基金能否真正成为有效的工具,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与监管水平是否匹配。目前,国内的监管环境尚未成熟。一方面,监管趋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前“借艺术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的乱象;但另一方面,也因为监管口径、备案要求较为模糊,使得真正具备专业背景和合规意愿的项目难以落地。因此,当前国内艺术品私募基金市场的沉寂,并不意味着这一模式本身的失败,而是监管制度尚未形成有序支持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

在境内产品无法满足合规性要求的背景下,一些海外项目也进入了中国投资者的视野。不过,无论是前述两家公司管理的基金,还是更广泛的欧美艺术品投资基金,对于中国艺术品的涉猎都非常有限,难以匹配多数中国艺术品投资者的实际需求。据悉,日前也有持香港证监会资产管理牌照的基金管理人正在筹备相关业务,计划设立以中国艺术品为主要投资范畴的开曼美元基金,以满足本土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

艺术品投资的多重风险属性,决定了这一领域需要远超普通金融产品的专业判断,包括对基金的管理人资质、艺术顾问背景、基金结构设计、清算与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真正成熟的艺术品私募基金,往往将资产安全与艺术价值的稳步提升视为核心目标,而不是博取暴利的“快钱”游戏。

张培力,《关于从没做过亏心事的证明-悲剧006》,成交价:人民币747.5万元,图片来源:西泠印社二〇二五年春季拍卖会。

在全球资本趋于谨慎的当下,艺术品私募基金重回市场视野,反映出投资者对多元配置与风险对冲的真实需求。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未来要想再次培育出可信、可控、可持续的艺术品私募基金生态,仍需在政策制定、市场监管与信用机制建设等层面持续发力。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