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突尼斯,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中医针灸师诊疗服务民众;在葡萄牙,中葡高校合办的传统医药学联合实验室顺利获批;在“玫瑰之国”保加利亚,中医中心备受欢迎,市场化运营已能自我“造血”……
从“说不清道不明”到现代化智能化
中医药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在突尼斯,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中医针灸师诊疗服务民众;在葡萄牙,中葡高校合办的传统医药学联合实验室顺利获批;在“玫瑰之国”保加利亚,中医中心备受欢迎,市场化运营已能自我“造血”……
近年来,中医药加速出海,在世界各地落地开花,造福人类健康。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于9月24日到26日在江西举办。在前期举办四届的基础上,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正成为全球传统医学共商共享的重要平台;作为论坛举办地的江西,成为观察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2025年8月,在中乍友谊医院针灸科治疗室,第20批援乍得中国(江西)医疗队针灸科医生谢能翔为患儿治疗并指导当地医院医务人员。(受访者供图)
仁心仁术跨越山海
地中海南岸,阳光为突尼斯古城披上金纱。中国(江西)第29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针灸分队队长宗懿带着4名队员,走进当地居民萨洛埃家中随诊。
一个月前,萨洛埃还因严重腰痛行动不便。经过宗懿团队的5次针灸治疗,她已能自如招待客人,“中国针灸太神奇了”。
如此场景,对接续援外的宗家三代而言,再熟悉不过。1973年,宗懿的祖父宗瑞麟参加江西首批援外医疗队,成为队里唯一的一名中医。“当时突尼斯的中医诊疗近乎空白。”宗懿介绍,爷爷用针灸让当地居民对中医从怀疑、迟疑到逐步接受。
27年后,宗懿的父亲宗重阳接力援外前往突尼斯。临行前宗瑞麟确诊肺癌晚期,宗重阳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宗重阳告诉记者,这虽是人生遗憾,但能用银针接续父亲心心念念的中医援外事业,帮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这是最好的告慰”。
去年,江西选拔第29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队员时,宗懿果断报名,经过选拔担任医疗队针灸分队队长。他在突尼斯运用腹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开展养生讲座,让突尼斯民众深入了解中医文化。
一脉银针传三代,仁心仁术越山海。“祖父用针灸打开局面,父亲播撒火种,我要让中医文化在海外真正扎根。”宗懿说。
中国援外医疗队的薪火传承,推动中医这门古老智慧跨越国界。自1973年起,仅江西省就先后向突尼斯、乍得派遣了29批157人次中医医生,诊治当地患者约80万人次。
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1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认可使用针灸,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制定颁布11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在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中医正加速融入当地居民生活。
“一开始语言不通,问诊沟通比较困难。”从江西派驻保加利亚乌尼医院的中医中心的医生肖梦辉说,每次看到当地人民对中医的热情和信任,便促使自己加快融入当地社会,了解他们的饮食文化、生活环境、疾病谱。
保加利亚乌尼医院中医中心自去年运行以来,累计接诊患者上千人次,收到20多封患者感谢信。更难能可贵的是,依靠诊疗收入中心已能自我“造血”。为了满足当地更多群众对中医的需求,保加利亚中医中心还将开到当地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诊室面积也将从30平方米扩展到100多平方米。
2025年3月,突尼斯蒙吉斯利姆马尔萨医院中医中心,宗懿为一位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受访者供图)
悬壶济世融入本土
9月20日,在距离中国上万公里的非洲乍得,由中国医疗队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建的“中乍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揭牌启用。
培训中心的建立,源自中医在乍得的备受青睐。40多岁的当地居民迪吉达因病毒感染导致面瘫,左眼无法闭合,嘴角歪斜。他在中乍友谊医院接受3个疗程针灸治疗后痊愈。为迪吉达施针的,除了中国援外医生谢能翔,还有6名当地技术员。
在中乍友谊医院,每周五为“中国医生开展培训日”。医院针灸科室6名当地技术员,经过临床教学后全部熟练掌握了悬灸、温针灸、面瘫推拿等治疗技术。乍得医生穆斯塔法感慨,通过简单操作,就能缓解很多病痛,“中医太神奇了,中国医生真棒!”
今年4月,来自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药学院的13名师生,走进江西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推拿、艾灸等临床技术。来江西交流的葡萄牙中医师卡鲁若,亲身观察当地医生如何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深深理解了“中医关注的是人的整体状态,从身体、情绪到心理层面,并针对不同个体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江西中医药大学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自2018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实现师生常态化互访,两校联合申报的“中国—葡萄牙传统医药学联合实验室”项目在去年年底成功获批,标志着中葡高校携手探索中医药国际合作新路径。
交流互鉴共护瑰宝
回想起8年前作为中国药膳大师,到俄罗斯交流中医药文化的场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副会长龚千锋依旧记忆犹新,“没想到药膳在俄罗斯很受欢迎,原计划一周的交流时间,后来延长到一个月”。
中医药强调“药食同源”,红枣、枸杞、百合等常见食物都具有药用功能。2017年12月,龚千锋和同事带着100多公斤中药材饮片,到俄罗斯索契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他用当归、芍药等中药材饮片,烹制药膳老鸭、珍馐豆腐等多种菜品,得到参会嘉宾的交口称赞,评价这些药膳“闻到香味、吃到鲜味、吃完回味”。
制作药膳之余,龚千锋还用携带的中药饮片、从国内出口的配方颗粒,在当地看病开方煎药,并被邀请前往俄罗斯多个城市交流,介绍药膳、药酒、药茶等中医药文化。龚千锋说:“这次俄罗斯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巨大前景”。
中医药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典籍中大量哲学、辩证表述,让中医医术和文化在海外长期处于“说不清、道不明、传不开”等尴尬状况。
“过去光中医理论中经常出现的阴和阳,就困扰很多想学中医的外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余静介绍,现在以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等具象化表述,将过去拼音翻译的阴阳介绍得更加具体。目前他们正在丰富中医药语料库,用英文录制中医诊断学、中医香疗学等公开课程,“让中医文化向海外无障碍传播”。
作为全球少有的未曾中断、传承至今的传统医学,中医的丰富发展也得益于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中医处方中经常见到的犀牛角、没药等药材,均来源于非洲地区。“各国传统医学是人类共同的瑰宝。”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晓辉说,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不仅介绍和传播中医文化,还致力于搭建各国传统医学交流互鉴的平台。
2024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上,与会各方共同发布《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南昌共识》,其中提出“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信息共享,建立传统医学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传统医学的创新发展”。
2025年9月,江西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参观者正在体验智能四诊仪。(李劲峰 摄)
以“数”为舟扬帆出海
“舌苔图像分析完成,脉象数据采集成功。”在江西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产品总监王学成注视着智能四诊仪的工作画面。短短十分钟,这台融合了30多万例古今医案、百万量级临床病例诊疗大数据的AI设备,就能完成诊断并开出个性化处方。
王学成介绍,智能四诊仪已能辨识超过100种体质状态,处方通过系统直达智能调剂中心,全自动抓药设备仅用20秒就能精准配药,准确率高达99.97%。
在2025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开幕之际,记者在论坛举办地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走访时感受到,一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重塑中医药走出去底层逻辑的变革正悄然发生。
相距不远的赣江中药创新中心,副主任徐青和软件技术专家肖远胜正带领团队攻克中药研究的系列难题,“一味中药由哪些成分组成,哪些成分在起作用,能否研发出新药,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徐青说。
肖远胜介绍,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中药治疗疾病缺乏现代科学语言的诠释和数据的支撑,而要打破这一僵局,最关键的一步是要解析清楚中药成分和作用机制,用AI等现代科学技术将更快打开中药黑箱。
数字浪潮奔涌,千年岐黄之术正迎来“数智之变”。去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用3至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
“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为我们解决了数据共享、标准互认等关键性障碍。”王学成认为,政策红利将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在AI等技术赋能下,中医药走出去正呈现出新特点:从依靠经验传承到数据驱动,从模糊描述到精准量化,从传统制作到智能生产。
从“以医带药”到“以数带药”,AI赋能之下,中医药出海之路正越走越宽。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