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10月是我省蚊媒传染病高发的季节,温度降至25~30℃左右,这个温度刚好是伊蚊最为活跃的温度区间,加上近期降雨多,因此市民们更应该做好防蚊灭蚊的措施。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
“岭南时令与健康”主题座谈会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医师张萌
针对当前时令传染病防控问题
给出了详细解答和专业建议
当前九、十月份容易出现哪些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和传播途径是什么?应如何做好预防?
广东省9月、10月需重点关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性感冒,以及诺如病毒感染。
01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
9~10月是我省蚊媒传染病高发的季节,温度降至25~30℃左右,这个温度刚好是伊蚊最为活跃的温度区间,加上近期降雨多,因此市民们更应该做好防蚊灭蚊的措施。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相似,都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主要症状表现都有发热、皮疹和肌肉关节痛,其中基孔肯雅热以手指、手腕和脚踝、脚趾等小关节疼痛更为明显,重症较为少见;登革热典型症状会有“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表现,少数患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伊蚊偏好在小型洁净水体中繁殖。翻盆倒罐清积水,特别是清理各类容器积水,是控制疫情传播的基础。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疫情传播。同时,个人如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症状及旅居史,自觉做好健康监测。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都是可以通过“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来进行预防。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共同参与防蚊灭蚊工作,主动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清垃圾,结合实际点蚊香、出门涂驱蚊水、灭成蚊;积极践行“1130”防蚊灭蚊行动: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大扫除,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携手共建无蚊场所,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共建共享健康美好家园。
0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主要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引起重症,可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目前,我省已进入流感流行期,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可以提供流感疫苗接种,市民可以预约接种。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充足休息,适量运动,可以保持自身免疫力。家里和办公室要勤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流感季节,高风险人群前往人员聚集的密闭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课,外出或者接触他人时应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出现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03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能通过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也可通过近距离接触感染者的呕吐物、粪便或被污染的物品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在1~3天内自行缓解,但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可能会出现症状持续时间长或加重,极少数会出现重症或死亡。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首先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彻底煮熟,尤其是鱼、虾、贝类等海鲜食品要确保彻底煮熟后再食用。勤洗手:饭前便后、准备食物前、接触公共物品后,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动水洗手。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居家休息,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接触,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清理呕吐物或粪便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使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污染区域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此外,国庆中秋假期出行,为了减少旅途中感染传染病的几率,建议广大公众做好以下防护:
一是旅行前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关注天气及专业部门的提示,前往境外旅行的,要知道当地的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疟疾、猴痘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提前做好针对性的防护,出入境时还应做好个人的健康申报。
二是在旅行中做好个人防护,老年人、孕妇、基础性疾病患者等人群,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
三是旅行后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境外旅行史、接触史及饮食情况。
临近国庆假期和中秋佳节,请给大家一些健康提示?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相连,形成了8天超长假期,预计人员流动量将创历史新高,聚会聚餐活动也将明显增多。在此期间,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此,特别推出“一不、二少、三多”健康指南,帮助大家度过一个既快乐又健康的假期。
01
“一不”
指的是“不采不食野”。郊游踏青,一定要杜绝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和路边野果。野生蘑菇、野生植物和野果可能含有剧毒成分,普通民众很难准确辨别,传统的野生蘑菇辨别方法如"颜色鲜艳的才有毒"并不科学,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完全不采摘、不食用。
02
“二少”
一是“少油糖”,就是要控制高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优先选择清蒸、炖煮等烹调方式的菜肴,少选油炸、烧烤类食品。中秋佳节的传统食品月饼是典型的高能量食品,每个传统月饼的热量可能高达400~500千卡,相当于两碗米饭的热量。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半块,且最好分次食用,同时搭配清茶解腻。
二是“少浪费”,就是外出就餐要按需点餐,尽量不要造成食物浪费。在家烹饪的时候也不要一次买太多食物,避免一些保质期短的食材容易过期、变质。
03
“三多”
第一是“多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登山、郊游等户外活动。
第二是“多蔬果”。确保每餐都有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建议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第三是“多选店”。外出就餐时要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正规餐饮场所,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在外就餐要做到“熟食优先”,尽量避免生冷食物。食用火锅时,一定要确保食物完全煮熟,特别是肉类、海鲜等食材。需要提醒的是,酒、醋等调味料并不能有效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不能依赖这些方法来保证生食的安全。
对于计划自驾出游的市民,我们提出“三要三不”建议:
“三要”包括要自带充足的清洁饮用水,要确保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和处理,要备好消毒湿巾等清洁用品;
“三不”是指不食用野生动物,不采摘野生植物和野生蘑菇,不吃生冷或未完全煮熟的食物。
最后,提醒市民朋友,节假日期间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暴饮暴食。美酒佳肴固然能增添节日气氛,但健康才是享受生活的基础。希望大家牢记“一不二少三多”的健康口诀,做到营养均衡、吃动平衡、安全饮食,度过一个快乐、安康的双节假期!
广东经历了超强台风“桦加沙”,台风过后会有大量的积水和垃圾,请问如何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台风过后,要特别注意这4点:
01
注意:出行“三不要”
1、不要冒险蹚过积水,要远离电线杆、广告牌、大树等危险区域。
2、不要开车驶入深水区,要绕行确认安全的道路。
3、不要靠近受损桥梁、堤坝、山体,要警惕塌方滑坡。
02
注意:饮食“三不要”
1、不要饮用生水、被淹井水或不明水源,要饮用烧开的水或瓶装水。
2、不要食用被洪水浸泡、污染或变质的食物,要确保食物新鲜、彻底煮熟。
3、不要用脏水清洗餐具食材,要用干净水清洗消毒。
03
注意:卫生“三需要”
1、需保证手部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要用脏水或不洁物品擦手,要用流动的干净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搓洗双手。
2、需做好室内环境清洁。不要在未充分清洁消毒前就搬回居住,要对被淹区域和物品(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注意开窗通风。
3、需及时处理生活垃圾。不要将垃圾堆放在水源附近或易被冲走的地方, 要将垃圾投放到指定收集点或临时堆放处(远离居住区和水源),做到日产日清。
04
注意:健康“三预防”
1、预防虫媒传染病(防蚊 / 蝇 / 鼠 / 蟑等)
不要让蚊虫有孳生地,要及时清除室内外各种积水容器(盆罐、轮胎、洼地),翻盆倒罐。
不要让垃圾堆积吸引蝇鼠蟑螂,要做好垃圾密封、及时清运,封堵室内孔洞缝隙,必要时使用安全灭鼠灭蟑药物。
2、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不要在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长时间逗留,要保持居住和工作场所经常开窗通风。
3、外伤需谨慎处理,预防破伤风
不要对伤口(特别是被生锈铁器、木刺扎伤或深而脏的伤口)掉以轻心,要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洁水和肥皂彻底冲洗伤口,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处理伤口。
最后,身体如有不适,及时就医。不要强忍不适或自行乱服药,要高度警惕发热、腹泻、呕吐、皮疹、呼吸困难、伤口红肿热痛等症状,不要延误就医时机,要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近期接触过洪水或受灾环境。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