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赛季尚在进行之中,有关中超联赛2026赛季的规划已然提上日程。尽管当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诸多所谓的“新政”最终能否付诸实施犹未可知,但其中某些颇为“震撼”的动议已然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留洋补贴政策”。
9月25日据直播吧的消息,针对“留洋补贴政策”这一动议,《天津日报》发表文章予以点评,指出当初U23政策沦为笑谈,便是极具警示意义的前车之鉴。
2025赛季尚在进行之中,有关中超联赛2026赛季的规划已然提上日程。尽管当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诸多所谓的“新政”最终能否付诸实施犹未可知,但其中某些颇为“震撼”的动议已然引发了广泛热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留洋补贴政策”。
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此项动议的核心在于,若本土球员加盟五大联赛,其原所属俱乐部便可相应增加一个外援注册名额。这一动议的出现不难揣测,其目的无非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前往海外留洋。在动议提出者看来,以外援“补贴”留洋之举,不仅能够消除中超球队的后顾之忧,甚至有可能激发俱乐部的积极性,“倒逼”球员留洋。毕竟,即便国内球员能力再强,最多也不过是获得“能当外援使”的评价。用本土球员换取外援数量上的优势,怎么衡量似乎都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然而,正如中超过往推出的各类“奇思妙想”政策一般,此番政策的初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症结在于“病根”找错了——恰似“头疼医脚后跟”,其结果恐怕只能是旧疾未愈,又添新患。诚然,部分中国球员放弃留洋的原因之一是不愿离开国内的舒适区,但在当下中国足球水平不进反退的大背景下,这早已不再是阻碍球员留洋的主要因素,能力不足致使无人问津才是根本症结所在。
环顾如今的中超赛场,能够像当年武磊那般在五大联赛立足的球员还有谁呢?即便如明显高出同龄球员数筹的王钰栋,其更为精准的留洋定位或许也只是欧洲二流联赛。在此情形下,这项唯有加盟五大联赛方能触发的新政,又能起到多大的刺激作用呢?
无论是此前的降薪政策,还是如今的补贴外援政策,政策提出者似乎都忽略了“能力不足”这一残酷而冰冷的现实,仿佛只要给予足够的压力,中国球员便能如日韩球员一般在欧洲赛场上纵横驰骋。诚然,“井无压力不出油”,但前提是你得是一口蕴含石油的井才行……
更何况,在中国足球领域,一旦“上有政策”,便很难摆脱“下有对策”的局面。这不,新政刚刚曝光,便有不少球迷纷纷出谋划策,诸如与小俱乐部合作、加盟五大联赛球队的梯队,甚至是挂名留洋等手段层出不穷。倘若这项新政最终得以实施,恐怕也会如当初的U23政策一样,实际效果难以预料,各种闹剧却不会少。
来源:体育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