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雨初歇的渑池,秋意里裹着戏曲的婉转。9月23日下午,马骐大剧院前彩旗飘扬,新建的曲剧公园内戏曲楹联醒目,与“曲剧艺术名家名角名段赏析会”的热闹交相辉映。海报前挤满乡亲,有人攥着戏单,有人打听名家出场顺序,孩童被戏服海报吸引,拉着长辈探头张望。
细雨初歇的渑池,秋意里裹着戏曲的婉转。9月23日下午,马骐大剧院前彩旗飘扬,新建的曲剧公园内戏曲楹联醒目,与“曲剧艺术名家名角名段赏析会”的热闹交相辉映。海报前挤满乡亲,有人攥着戏单,有人打听名家出场顺序,孩童被戏服海报吸引,拉着长辈探头张望。
我自幼在仰韶镇张沟村长大,“南街曲剧北街蒲剧”是刻进骨子里的记忆。小时候,《风雪配》的热闹、《窦娥冤》的悲切让我沉醉,最爱《卷席筒》,剧中唱段至今能哼唱。这份热爱,助力我2018年在文旅局撰写“河南省戏曲之乡”申报材料及《大山的儿子》《布衣英雄》剧评。如今,看着以曲剧泰斗马骐命名的剧院迎来盛事,听着熟悉的曲胡声,往日记忆涌上心头,更珍视“曲剧之乡”这份文化馈赠。
戏曲在渑池有着深厚群众基础,春晚戏曲必压轴,加之神宝戏迷擂台赛刚结束第二轮复赛,戏迷热情正浓,现场热闹恰是渑池戏曲文化蓬勃生命力的绽放。
名角聚台竞风流
马骐大剧院的舞台,因“曲剧人”登场而动人。赏析会汇聚省内外曲剧名家,从流派传承人到本土新秀,皆以敬畏之心呈现经典唱段。
开场曲胡齐奏《大起板》“一胡定乾坤”。国家一级作曲、著名曲胡演奏家梁献军携弟子孙晨虎、麦田登台,琴弓轻拉,旋律如黄河奔涌,时而高亢如峭壁松涛,时而婉转如涧溪流水,曲胡特有的“涩味”与“甜劲”交织,正是渑池人熟稔的“家乡调”。台下老戏迷跟着节奏点头,手指轻打拍子,沉醉其中。
曲剧名家张少华演绎的《徐策跑城》将气氛推向高潮。他身着老生行头,迈“跑城步”登场,“帽翅功”精湛,每一步都透着徐策的忠义与急切;唱腔苍劲有力,“湛湛青天不可欺”刚落,掌声雷动。张少华虽非渑池人,却常与渑池曲剧团合作,唱腔揉进豫西方言的婉转,乡亲念叨:“这才是老曲剧的味道!”
“王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张晓红的《窦娥冤》选段,一句“冤啊——”肝肠寸断,细腻唱腔将悲苦演绎得入木三分,勾起重温儿时观剧的记忆;渑池本土演员的《曹端还乡》选段,以朴实唱腔、生动表演再现明代廉吏归乡的清正,台下乡亲频频点头,直呼“唱到心坎里”;“周派”掌门弟子张娜的《跑汴京》,嗓音清亮婉转,灵动表演尽显“周派”娇俏;本土演员许以诺的《夜审潘虹》,带着“牛派”刚劲,诠释人物正气。台上演员投入,台下观众入迷,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戏里戏外皆坚守
这场赏析会,藏着渑池曲剧“代代相传”的密码,从剧作家到演员,细节中满是对艺术的坚守。
剧作根基,本土故事筑舞台。曲剧的魂在剧本。渑池剧作家始终将笔端对准家乡。渑池籍编剧李学庭(1941年生),代表作现代戏《金鸡引凤》1985年获河南省优秀剧本一等奖,《试夫》1993年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导演奖,改编《清风亭》曾晋京演出,2020年《心在天山》获第八届河南省优秀剧本提名奖。英豪籍姚梦松创作的《果山恋情》《白云深处》等多部戏曲,由省豫剧二团、三门峡市豫剧团等排演,参加河南省第六至十届戏剧大赛,分获剧本奖、文华奖等。衡声晨退而不休,除创作《渑池会》《大山的女儿》,还为渑池曲剧团改编设计《三更奇案》《山村母亲》等二十余部剧目唱腔,创编的韶乐《仰韶之韵》、镢把戏《南村人》,获央视、河南卫视录制,亮相黄河旅游节、全国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
异军突起,大山之子声名远。最让渑池人骄傲的,是省剧协副主席陈涌泉创作的《大山的儿子》。该剧以渑池段村乡四龙庙村支书张东堂为原型,唱尽基层干部“扎根大山、心系百姓”的精神。当“张东堂”唱到“四龙庙的山,四龙庙的水,都是我心头的宝”,台下不少乡亲红了眼眶:“这唱的是身边人的真故事,是渑池人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新人接力,青年演员续薪火。台上既有张少华、张晓红等“老戏骨”压阵,也有赵真、郑诗妍等青年演员亮眼表现。渑池县曲剧团的赵真,一曲《白蛇传》清亮婉转,台风稳健;网络戏曲传播者“麦田乡音”与郑诗妍的《赞曲剧》对唱,旋律通俗、歌词接地气,引得年轻人哼唱,有人录像称“曲剧也能这么潮”!青年演员还带来《大山的女儿》选段,以青春视角演绎新时代乡村故事,引发年轻观众共鸣。
后台更动人:演出间隙,老艺人手把手纠正年轻演员身段;梁献军俯身指导弟子调弦,叮嘱“曲胡的劲要沉在腰上”;渑池曲剧团演员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镢把戏》——这便是渑池曲剧的传承,不仅“教唱段”,更“传精神”。神宝戏迷擂台赛也为新人提供平台,第二轮复赛涌现不少潜力者,让人看到传承希望。
中场压轴出神彩
赏析会节奏张弛有度,中场与压轴各具特色,尽显曲剧艺术多元魅力。
中场雅韵映射黄河民俗魂。演出中场,非遗节目《镢把戏》惊艳登场,注入浓郁本土民俗气息。作为渑池特有民俗戏曲形式,此次表演经精心编排,融合黄河文化厚重与戏曲灵动——演员手持象征黄河农耕文明的镢头,挥臂转身如开垦荒地,轻盈跳跃似播种希望,镢头翻飞间,兼具劳动质朴与舞蹈美感。配乐上,曲胡与民间打击乐交织,旋律透着黄河奔腾与豫西爽朗;唱腔带渑池方言婉转,唱词“黄河边的地,黄河边的人,镢头下长出好光景”,满是对家乡土地的热爱。这不仅是“非遗展示”,更是黄河农耕文化、民俗与戏曲的深度融合,让观众触摸渑池文化根脉。外地观众感慨:“第一次见用镢头演戏,新鲜又动人,这才是‘接地气’的艺术!”
压轴震撼彰显家国赤子心。压轴大戏是渑池县曲剧团的抗战题材折子戏《掩护》,契合渑池“春晚戏曲必压轴”传统,以深沉家国情怀打动全场。《掩护》以抗战时期渑池革命斗争为背景,讲述地下工作者在乡亲掩护下突破封锁传递情报的故事。演员们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地下党员唱腔坚定,身段透着机敏果敢;乡亲角色唱腔朴实,神态焦急,尽显“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反派表演张弛有度,不脸谱化。“情报传递”段落,演员通过眼神、肢体拉满紧张氛围,让观众如临其境。当“乡亲们齐喊‘保护同志’”时,掌声雷动,老党员激动道:“这戏演得真实,当年咱渑池人就是这么护着八路军的!” 这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让年轻一代读懂家乡红色记忆。
深耕民间小城剧团美誉传。担纲演出的渑池县曲剧团备受称赞,自1952年成立,该团是豫西曲剧标杆院团,走出曲剧泰斗马琪、“周派”创始人周玉珍等国家一级演员,县级剧团有此人才高度实属罕见。剧团剧目涵盖传统戏、现代戏,创演丰硕:加工提升《刘全进瓜》等经典,《万水千山》等被央视、河南卫视录制;《第一眼井》亮相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大山的儿子》《大鼓春秋》等十余部原创作品获省级大奖,其中《大山的儿子》2017年获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2018年作为河南唯一地方戏剧目进京汇演,还获邀在中央军委礼堂汇报演出,2019年获评“中国好戏”。剧团深耕基层,年均演出四百余场,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公益活动,曾获中宣部等部委“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称号,是河南曲剧传播重要力量。
仰韶曲韵薪火传
五点散场,雨过天晴。夕阳洒在马骐大剧院牌匾上,曲剧公园楹联在余晖中更显韵味,曲胡余韵飘荡。县委、县政府文化赋能深掘戏曲艺术“一口井”,大手笔改文化艺术中心演播大厅为“马骐大剧院”,让我深感自豪。乡亲们边走边聊,回味《掩护》的家国情怀,夸赞《镢把戏》的巧思,念叨《曹端还乡》的清正与《大山的儿子》的温暖,纷纷说:“下次再有这样的戏,还来!”
这场赏析会,是渑池曲剧的“亮相”,更是“传承”的见证:从马骐等老一辈奠基,到李学庭、衡声晨、姚梦松等编剧创作出扎根本土的好作品,再到梁献军、张少华等名家传艺,渑池县曲剧团用《掩护》《镢把戏》诠释本土文化,神宝戏迷擂台赛注入活力,渑池曲剧的根已扎在黄河岸边的土地里。而我,从听《卷席筒》长大的孩童,到参与“戏曲之乡”申报、撰写剧评的见证者,始终是这份传承的受益者与参与者。
高台好戏美名扬,曲韵悠悠润渑池。曲剧不是“老古董”,是活在乡亲口中、心里的文化基因。伴着马骐大剧院的热闹与曲剧公园的楹联余韵,我期待抗金英雄张、刘少奇在渑池的故事走上戏曲舞台,愿渑池曲胡声一辈辈传下去,让“曲剧之乡”的美名,伴着黄河涛声,越传越远。(张中杰)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