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足球,若是比作车轮,那真是少了润滑油,咔咔作响。今天看看U17,明天瞅瞅U23,真是让人又期待又心酸。刚为U17的小伙子们拼韩国晋级鼓掌,转过头来却被U23一输再输打得五脏六腑痛。这U系列发展模式,好比煮米,一波喷香一波夹生,您说气人不气人?
中国足球,若是比作车轮,那真是少了润滑油,咔咔作响。今天看看U17,明天瞅瞅U23,真是让人又期待又心酸。刚为U17的小伙子们拼韩国晋级鼓掌,转过头来却被U23一输再输打得五脏六腑痛。这U系列发展模式,好比煮米,一波喷香一波夹生,您说气人不气人?
最近,中国U23国足队的比赛战绩,别说“惨”已经形容不出来了,直接能搬“惨烈现场”进博物馆陈列了。13场输了整整12场,哪里的“豪气”,根本没法发挥。最尴尬的是,人家历史摊开来一前些年的U23队伍,情况差不多,你输日本、输韩国,被中东队一顿胖揍,零进球哐哐打脸,那叫一个循环往复没完没了。
其实一提到U23,球迷们的脑海中仿佛自动播放出“巅峰虐菜队”,什么北马里亚纳群岛的10球完胜,东帝汶的惊险胜利,看来还行?但别糊涂,虐完了,洲际正赛一碰到日韩统帅级别的存在,队友就开始忙着防守,这边守球,前场那边像被锁了链子似的动弹不得,漫天飞的失误球成了中国足球的日常。传个球能歪30度,全场跑下来跟大家说:咱练的是慢速游泳呢。
要说这训练问题可真不是高级机密。U23们一路踢到这阶段,指望靠拼劲忽悠球迷,结果是到哪儿都翻车。关键一问,“这么多年基本功为什么还跟不上?”跑不起来,球过不去,教练心里有心无力。什么?传中不准?您瞧瞧这“对地雷区碰瓷”的传中水平,比广场舞大妈扔沙包的精确度还不如,这能不是问题?
那反过来看U17,先吹一波好不容易在预选赛拼韩国晋级的光辉事迹。小家伙们火力全开,净胜球又哐哐一顿刷,球迷们嗷嗷叫满怀期待。结果转过头一分析,这成绩背后的隐患又深得让人上火——跟韩国对场面好了点,但到了真正高手大赛恐怕还是要掉链子。底子不扎实啊!中国青训像是贴膜手机,天花乱坠,膜一裂,里头还是一地鸡毛。
这可不单是踢球的事。你以为青训队那每一脚球背后没故事?实际上那些教练、大爷,基层足球的现状早就能拍成《吐槽大会》。这边青训基地喊经费捉急,那个地方教练想练战术还非得先练“大澡堂气功”,各抽几小时再讹补趟场地钱。球员本根底恶补几天,场上场下的入戏角色催得年轻选手冒冷汗。谁还会闲得练有效控球?
再往深一层扒…那就得反思一下隔壁家日韩了。要说日本足球汇报,那几乎是少年阶段重视人格训练,无论输赢都像模像样玩个整齐划一;韩国这边则玩死体能,循环对打,一直训练心肺抗压;而乌兹的套路更是维稳国内联赛和青年足球的双线发展,模型扎实又硬核。再瞧瞧我们?要么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么是缺根椽子搭不成房。
还有更窝火的,咱们总爱有潜力球员怎么熬到U23反倒成“瓶颈球员”。年纪大点再走职业赛场,才发现练练分分钟卡扁档,光补火柴投油却没适配真赛的“硬件系统”。今年脚一软,明年又吹“新黑马”,难不成这足球地位非得靠赛后球迷“盲目自暖”来维持尊严?
而外界更惨的事情层出不穷,国际比赛减量,其他国家提升自个基本功,中国想跟还得等慢牛爬树那一速度。日韩是奔顶峰直线冲突,我们咋还得“段位跋涉孤岛”?这种进度,不是球员,是十大联赛把中国梯队太抛飞边线——无数次来不及换过小跑鞋。
到头来,无关个人英雄戏份。球迷爱盼未来,但现实叫厕所镜子,自欺不夠。U17小队比了拼团荣光,需防10年后别成晃晃悠悠模版。换镜头弄情怀无济于话事。
撂句瓷实话,青训制度严起来+联赛环境硬准换强,啥下次再听讨好刷“归降分”低效伎俩。
来源:晓萌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