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塞尔维亚《Pecat周刊》外交政策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计划着买些本地的优质咖啡豆。这是他准备带给家人的礼物。“我可不是‘新来的’。”布兰科说,“我在北京住过5年,对中国并不陌生。”2023年10月,布兰科还作为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代表之一,在广州
故友重逢,分外欢喜。
2025“一带一路”中外媒体采访调研行(亚非欧团)中,有不少熟悉的面孔。
“我可不是‘新来的’”
在云南,塞尔维亚《Pecat周刊》外交政策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计划着买些本地的优质咖啡豆。这是他准备带给家人的礼物。“我可不是‘新来的’。”布兰科说,“我在北京住过5年,对中国并不陌生。”2023年10月,布兰科还作为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代表之一,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参与创作“丝路花语”水墨画。宣纸上,木棉花栩栩如生、娇艳似火,嘉宾们提笔赠“福”,祝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蒸蒸日上。
图为塞尔维亚《Pecat周刊》外交政策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于2013年参加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代表“同心绘未来”活动 杨烁壁、王燕摄
“以前,提到云南,我会想到鲜花、咖啡和令人舒适的气候,而现在我对这里的新技术印象深刻。”这次的调研,布兰科又有了不少新发现,“液态金属、风能发电等技术的发展,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云南。在这里,你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到进步,云南正在快速迈向未来。”
图为塞尔维亚《Pecat周刊》外交政策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参观重庆千厮门嘉陵江大桥 李一丹摄
“我和小女儿都会唱《茉莉花》”
“2024年第一次来中国后,我就下定决心学习汉语。”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说。
对莱拉来说,中国是如此美丽。“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清洁安静的街道、古老悠久的文明让我印象深刻,最令我难忘的还是热情友善的人民。”她说,“在北京,我见到了科技的发展与热闹的城市;在云南,我感受到了令人惊艳的自然美景与好客的人们。”
图为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参观曲靖老街改造示范街区 李一丹摄
如今,莱拉的孩子们也加入了学中文的队伍。“我的小女儿才8岁,她已经开始学中文了。我经常给她买笔记本和书,我们一起看中文视频和卡通片。我们俩都会唱那首著名的《茉莉花》。我的大儿子将也计划来到中国继续学业。”
“我会坚持继续学习中文,直到我能直接用中文写作,能够不用英语或其他外语直接面向中国受众。”莱拉说,“毫无疑问,中文是代表未来的语言。”
“为全人类创造幸福未来”
“你长得好像哈利·波特,可以合个影吗?”面对路人的请求,瑞典《新日报》高级编辑艾萨克·博曼欣然接受。“下次来中国,我要带上我的‘魔杖’。”他说。
这是艾萨克第三次来中国。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中,艾萨克和友人一起,在四川峨眉山来了一场“以武会友”。刚柔并济的峨眉武术,以技制敌的降伏式摔跤,展开了一次别具一格的交流。
图为瑞典《新日报》高级编辑艾萨克·博曼在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峨眉行中展示巴西柔术 刘晓立摄
“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笔下,香格里拉是人神共居的秘境。通过他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我知道了云南。”艾萨克说。
今年的这趟中国之行,有太多令艾萨克难忘的事儿——昆明温和的气候令他流连忘返,中国人对保护自然的重视令他感动,神奇的针灸和中药让他受益匪浅,对社交气氛的敏锐让他找到了中国人和瑞典人的相似之处……
图为瑞典《新日报》高级编辑艾萨克·博曼参观中国斗南花卉市场 李一丹摄
“这个世界太大了,人们有着如此多样的文化背景。”艾萨克说,“尽管如此,依然要保有想见面和交谈的‘心’,努力去寻找我们的共同点。这样才能为全人类创造幸福的未来。”
图为2025“一带一路”中外媒体采访调研行(亚非欧团)的外国媒体记者参访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 李一丹摄
朋友是岁月的酒,历久弥新;
友情是有情的花,花开自心。
统筹:李 舫
审核:杨 讴、熊 建
策划:史鹏飞
记者:黄敬惟、詹蕙兰
监制:史鹏飞
导演:李一丹
编导:杨 旸、傅俊杰
剪辑:银家琦、陈丽平、裴国宾、王灏
摄像:陈丽平
摄影:李一丹、陈丽平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