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再召回!智能辅助驾驶成“必修课”,新国标也要出手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3:25 1

摘要:9月19日,小米汽车迎来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考试”——一次涉及超11万辆电动车的召回。召回的车型包括XMA7000MBEVR2、XMA7000MBEVR5和BJ7000MBEVR2,总数达到116,887辆,涉及的是从2024年2月6日到2025年8月30

9月19日,小米汽车迎来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考试”——一次涉及超11万辆电动车的召回。召回的车型包括XMA7000MBEVR2、XMA7000MBEVR5和BJ7000MBEVR2,总数达到116,887辆,涉及的是从2024年2月6日到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SU7标准版车型。

这次召回并不需要车主跑一趟4S店,而是通过OTA(远程推送软件更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小米官方表示,此次升级主要是为了优化辅助驾驶的速度控制策略,新增了动态车速功能,提升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的连贯性和可靠性。

看起来像是一次常规的软件更新,但别被表面迷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召回编号中,“S”代表安全缺陷,“I”则意味着此次召回是监管部门调查后要求的,而非小米主动修复。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小米自觉优化,而是监管介入后的“被动召回”。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25年3月,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上发生严重事故,车辆在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高速行驶,遇到施工封路后发生碰撞并起火,造成三人遇难。虽然驾驶员在系统预警后接管了车辆,速度也从116km/h降到了97km/h,但最终依旧未能避免悲剧。

事故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这场事故,极有可能就是“代码I”的来由。而且这已经是小米汽车今年第二次因为同样的问题进行召回了。

这次小米召回的核心问题,还是出在L2级别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上。简单点说,这类系统可以在高速公路上实现部分自动驾驶,比如自动变道、跟车、限速识别等。但它并不是自动驾驶,驾驶员必须全程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

问题是,现在不少车企在宣传时都喜欢“画饼”。比如“小米NOA”“华为ADS”“理想NOA”等,广告里说得天花乱坠,消费者听起来就像是“车自己会开”。今年5月,华为高管余承东还被拍到在车里看手机近20秒,引发网络大讨论,尽管他事后澄清说是“在用智能驾驶”,但也暴露了公众对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混淆。

其实国家早就提醒过,L2级系统不能脱手、不能脱眼。但在新国标出台之前,监管一直没有明确的技术标准,企业宣传基本是“各说各话”,导致消费者对功能理解严重偏差。

这,才是让人最担心的地方。

数据显示,今年1到7月,我国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新车销量达775万辆,占整体乘用车市场的62.58%。可见,智能驾驶已经不是“新鲜玩意儿”,而是主流趋势,一旦出问题,波及范围极广。

9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对系统的功能边界、信息安全、人机交互等都提出了标准,尤其是在“施工场景识别”“驾驶员是否专注”的检测机制上,几乎就是对“3·29事故”的复刻测试。

很多人以为,“OTA远程更新”就等于“轻松修复”,但其实不然。手机OTA出问题,最多卡顿;但汽车OTA出问题,可能就是一条命。

这次小米选择OTA方式召回,说明问题不在硬件层面,而是软件可以修复。但这也恰恰体现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新常态:车交付后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起点

就像特斯拉,2024年一年内通过OTA召回了339万辆车,几乎都与辅助驾驶有关。高频召回并没有毁掉品牌,反而让人觉得它重视安全、敢于面对问题。

小米作为“造车新人”,技术路线、团队经验都还在积累阶段,面对现实问题不躲不藏,是好事。但未来要走得更远,不能只靠营销和“性价比”,硬实力才是关键。

而随着新国标落地,智能驾驶的监管红线会越来越清晰,车企不能再随意“擦边球”。无论是功能命名、营销口径,还是功能本身的稳定性,都要经得起考验。

说到底,召回不是坏事,怕的是出了问题还不当回事。小米这次的处理,是对用户负责的表现,但这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车企竞争,不只在工厂,更在云端的软件、算法、服务上展开。

来源:小何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