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没法活。在《生万物》这部剧里,地主宁老爷为了多占土地,又是逼债又是买地,农民封大脚一家拼死拼活种地却越来越穷,这背后其实藏着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死循环。咱们就从《生万物》里地主、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说起,聊聊中国古代土地兼并这档
原创 半佛道人 砍柴半佛 上海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没法活。在《生万物》这部剧里,地主宁老爷为了多占土地,又是逼债又是买地,农民封大脚一家拼死拼活种地却越来越穷,这背后其实藏着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死循环。咱们就从《生万物》里地主、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说起,聊聊中国古代土地兼并这档子事儿。
我们先聊先秦时期,最早在商周那会儿,土地是国家的,当时实施的制度叫井田制。就是一块地划成九宫格,中间的是公田,周围八块是私田,农民得先把公田种完才能忙自家的。那时候地主还没成气候,贵族老爷们靠分封拿地,农民虽说苦点,但好歹有口饭吃。
可到了春秋战国阶段,随着铁器和牛耕一普及,生产力提升了,自己的地不够种的了,农民就自己开荒种地去了,这比在公田干活划算多了。当时各个国家一瞧,与其让土地荒着,不如承认私有,还能多收税。在各个国家的变法里,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直接把土地分给个人,允许买卖。
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有钱有势的人开始疯狂买地,没钱的农民遇到灾荒只能卖地求生。孟子说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就是那会儿的真实写照。这个时期,基本上完成了从“大锅饭”到土地私有化的演变。
然后时间来到了秦汉,秦朝统一全国以后呢,土地私有制就彻底合法化了。因为秦朝太短命,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爆发,等到了汉朝,问题就全暴露出来了。西汉初年,朝廷忙着休养生息,对土地兼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到汉武帝时,史书记载关东地区“无田农民过半”,全国一半的人都失去了田地,都沦为了流民。董仲舒就急得直跳脚,提出了“限田令”,可贵族官僚根本不搭理。汉哀帝想试点,结果被外戚一搅和,不了了之。
王莽上台后,想玩把大的,要搞“王田制”,就是学周朝把土地收归国有,禁止买卖。可他前脚下令,后脚地主豪强就联合起来反对他,加上连年灾荒,农民也不买账,最后绿林赤眉一造反,王莽缔造的新朝就完蛋了。然后是东汉,东汉更绝,直接和豪强地主穿一条裤子。地方豪强不仅侵占了无数田产,还养私兵、建庄园,农民要么当佃户,要么当部曲,部曲就是给豪强当私兵家兵。
那会儿流行一句话:“百室合户,千丁共籍”,就是说老百姓为逃避赋税,将多户合并为一户,或多人共用一个户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庄园就能养活上千人,朝廷反而成了摆设。总结来说,在秦汉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波土地兼并的高潮。
然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长达三百多年,国家乱成了一锅粥,反倒是门阀地主们过得非常的滋润。他们占着大片土地,让农民当“荫户”,荫户就是指贵族、地主、豪绅依仗特权和势力控制的这部分户口,他们跟国家脱离了,不用给国家交税。比如东晋的王导、谢安家族,光是会稽一带就是今天的绍兴就有几十万亩良田。农民为了活命,只能投靠这些大地主,给他们种地、打仗,身份比奴隶强不了多少。
这时候国家也想挣扎一下,北魏搞了个“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每人种粮食40亩,种桑树20亩。听起来挺美,可是贵族官僚只是通过奴婢和耕牛多占田地。比如一个一品官,光奴婢就能领1200亩地!到了北齐,干脆规定官员按品级占田,最多能占5000亩。均田制成了给地主送福利的幌子。所以,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庄园的黄金时代。
接着是隋唐:隋朝刚统一时,隋文帝狠下心清查户口,把依附地主的“隐形户口”挖出来,重新分配土地。可到了隋炀帝,又开始瞎折腾,修运河、打高句丽,农民被折腾得卖儿卖女,土地兼并卷土重来。而在唐朝初年,唐太宗吸取教训,严格执行均田制,还规定人多地少的农民可以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
那会儿农民日子还行,杜甫诗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就是写照。但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土地兼并又抬头了。贵族官僚通过申请无主荒地,以及强占国有土地大肆圈地。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在长安周边有十几处庄园,每个庄园都有上千亩地。
一直到安史之乱后,均田制才彻底玩完。因为朝廷没钱了,只能实行“两税法”,就是按财产和田地征税,这也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从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资产为核心的重大变革。但按土地和财产征税,等于默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同时呢,这时候的地主更聪明了,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种,签个契约,每年收五成到七成的地租。农民虽然自由了点,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隋唐时期,算是均田制的一次回光返照吧。
唐朝灭亡,历史走到了宋元时期。宋朝是个挺矛盾的朝代。宋朝土地政策的核心是“田制不立”,就是政府不再恢复前代的均田制体系,转而确立土地私有化合法地位,允许自由流转买卖。这种自由买卖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独立的个体小生产者的发展。然而,它也为官僚、富豪兼并土地提供了方便,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但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比如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就是因为地主和官府勾结,垄断茶叶、竹木生意,农民被逼得没活路。南宋更惨,权臣贾似道搞了个“公田法”,强行低价收购地主土地,结果搞得天怒人怨,最后被元军灭了。
但元朝就更乱了。蒙古贵族一来,直接圈地当牧场,汉人地主也跟着遭殃。农民要么当奴隶,要么逃到深山老林里开荒。这会儿的土地兼并,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民族压迫的一部分了。
最后是明清两代,这段时期土地兼并达到了巅峰。明朝一开国,朱元璋就对地主下狠手。他把江南的大地主迁到凤阳,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农民。可到了明成祖朱棣,又开始赏赐功臣土地,皇庄、官庄越来越多。正德年间,光是皇庄就有37处,占地3万多顷。明朝后期,土地兼并到了疯狂的地步。万历皇帝的弟弟朱翊镠,在湖广占田4万顷;大奸臣严嵩,光是江西老家就有80万亩地。农民为了逃税,只能把土地“投献”给地主当佃户。到了崇祯年间,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在地主手里,李自成一声“闯王来了不纳粮”,老百姓立马跟着造反。
明朝完蛋了,但满清更绝,八旗贵族一来就搞“圈地运动”,在北京周边圈了16万顷土地,把汉人农民赶出家园。后来虽然停止圈地,但地主兼并土地的手段更隐蔽了。比如江苏的地主,用“一田两主”的办法,把土地分成“田底”和“田面”,田底就是有所有权,田面就是没所有权,但只有使用权,农民只有“田面”却没“田底”,所以想要翻身,基本没有可能。
到太平天国起义时,洪秀全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可定都南京后,自己先过上了地主生活,压根不顾农民的死活。再后来是民国,民国基本延续的还是明清的制度,回到电视剧《生万物》,剧里的宁老爷就是典型的封建地主。他通过高利贷、低价买地把农民的地都拢到自己手里,农民封大脚一家辛辛苦苦干一年,收成一大半都得交租。这种关系在当时太普遍了,农民要么当佃户,要么当长工,永远被困在土地上。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为啥总也治不好?其实,说白了,土地私有制就是个死结。只要土地能买卖,有钱有势的人就会想尽办法兼并。朝廷也想过招,从均田制到限田令,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一条鞭法,可每次改革都动了地主的奶酪,最后不了了之。
农民呢,要么造反,要么逃亡,要么当佃户。但每次改朝换代后,土地兼并又会卷土重来,形成“王朝兴衰周期律”。直到土地革命,彻底废除土地私有制,这个千年难题才算有了答案。
所以您看《生万物》,表面是三家恩怨,背后其实是一部中国农民的血泪史,更是一部土地制度的变革史。土地,从来都不只是种地的事儿,它是权力、财富和命运的交织。
来源:草根练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