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专刊分山河共美、历史共创、家国共兴、血脉共融、伟业共铸、文脉共续六个专题,共刊发了48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阴山岩画:彰显文化交融发展的“活化石”
文/盖启元 盖之庸
岩画,是指古代先民镌刻或绘画于岩石上的图像或符号。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岩画数量多、分布广,堪称人类最大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在我国,岩画分布广泛,东起黄海,西极昆仑,北于黑龙江之畔,南望诸岛,且以边疆地区为盛。它好似一个五彩斑斓的花环加冕了壮阔美丽的中华大地,又犹如丛丛簇簇的鲜花开遍了祖国锦绣河山。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岩画的记录。比如,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记载,赵武灵王曾在太行山上刻绘过人迹岩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的岩画多达20余处,许多地点已被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水经注·河水》 则谓:“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我国岩画的发现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让中国岩画被世界所熟知,且阐释方法与学科体系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的,当属阴山岩画。
北方草原艺术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博物院”
阴山岩画是著名考古学家、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于1976年在乌拉特中旗乌拉沟首先发现的。其分布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等境内,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数量达7万余幅。这一地带的高山、丘陵、巨石,为作画者提供了倾情渲染的画布,成为我国岩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岩画密度大、题材多、艺术美。
内蒙古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时代上限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下限一直到近代,跨越时间近万年,题材也颇为丰富,它近则取诸身,远则取诸物,包括人物、动物和狩猎、乘骑、放牧、征战、舞蹈,以及日月星辰、符号、标记等。如果俯瞰阴山岩画,它们沿着崇山峻岭断断续续,似缺还连,不啻是一道绵延千里的露天画廊,堪称北方草原造型艺术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博物院”。
人类在发明书籍之前,我们的远祖曾经通过口传口授和甲骨刻字、青铜铸铭、陶器刻绘等手段来记录历史事件。岩画则通过沉默的语言——画面,传递着来自远古的讯息。
内蒙古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以古朴、粗犷、凝练的画风和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包括群体活动、宗教萌芽、心理状态、审美取向、自然观念等,成为人类学、传播学、民俗学、美学以及原始宗教史、艺术史、民族史等的重要研究对象。丰富多彩的岩画,造型生动简朴,形象意境深远,诉说着历史的过往,或是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或是充满艰辛创造的社会生活,或是对浩瀚宇宙和人生的膜拜与思考,等等。通过岩画那饱含英雄主义气概和生活气息的画面,我国北方古代先民的习俗、精神和生活跃然“岩”前,变得鲜活起来,展现出一幅真实生动、气势磅礴的历史长卷。
山因画且灵,画由山而胜,斑斓的岩画与多彩的大地相得益彰,浑然一体。通过美术的图解形式,阴山岩画将古代先民的世界观、北方草原民族的生存状况生动呈现出来。可以说,阴山岩画的发现,丰富了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的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中国考古学新领域,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解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活化石”
有关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精神信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某种程度上都可以从阴山岩画中找到答案。阴山岩画所处的河套地区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高度融合区域,岩画与汉代长城、边塞遗址等在此交错分布。中国历史上许多族群,如楼烦、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等都曾在此繁衍生息,岩画中关于放牧、狩猎、耕作、祭祀等内容是研究这些族群生活状态的“活化石”,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
一幅幅岩画展示了祖国北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如同一个用图像、图形堆满的资料库。阴山岩画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持续几千年、各民族都有创造的岩画来看,制作岩画的心理过程趋同,反映的内容也颇为相似,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除少量的战争题材外,岩画中各民族间融合、文明间交流从来都是主流,反映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清晰脉络,是我们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珍贵实物资料。
阴山岩画所反映的古代先民生活,可谓包罗万象,学者们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对阴山岩画进行诠释,对它的研究从发现之日起从未间断过。但同时,关于岩画的准确年代和岩画的作者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学者们曾借鉴了考古学中类型比较的方法对岩画进行断代,但对时代特征不够明显的岩画,则无法准确把握判定;还有学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岩画进行年代分析,但多数仍处于深入探索阶段。因此,解决岩画的断代等问题,考古学等多学科的介入尤为关键。
岩画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更不是古人仅仅为了抒发情绪而信手的涂鸦,它应该是部落间有组织地安排,怀着庄重的心情去完成的。岩画所选择的石料大都是表面黢黑的花岗岩,与周边普通的石料有明显的差异,坚硬且沉重。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仅凭简单的工具,完成一件岩画作品绝非易事。
在阴山岩画周围散布的祭坛、墓葬等遗址,与岩画有着关联性,通过对这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才能对岩画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把握。另外,对岩画群所处的大环境,比如地势、河流、泉水、道路、山脉走势等也需格外关注,因为岩画的创作者对这些因素有着刻意的选择,要将岩画创作的大环境纳入研究视野,方能真正读懂岩画。也就是说,解读岩画内涵必须超越作品表面所提供的信息,利用相关学科的丰富资料与方法,解读古人的心路历程,才能最终寻求到答案。
让传承万余年的岩画“活起来”
绵延万年而不绝,中华民族的品格跃然于岩上。
阴山岩画注重内在精神因素,不刻意追求外表的具象。各族群先民们用执着和坚韧创作的数量不可胜记的岩画,散发出生命的绵延活力,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自强不息。
如今,阴山岩画的重点段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阴山岩画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任务,保护则是重中之重。因岩画都是露天分布,风雨侵蚀和气候变迁以及人为破坏,都对岩画的保护造成巨大威胁。特别是有些岩画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很容易受到破坏损伤。让万余年延续不断、一直 留存至今天的岩画完好地传之于后世,是当代人应当也必须担负的使命。
可喜的是,目前,阴山岩画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地政府公布了相关保护条例,依法进行保护,重点分布区还做了围封及远程监控,数字化工作也正在进行。随着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阴山岩画必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以更好的状态传承于未来。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好文物资源,让岩画“活起来”,也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阴山岩画群多处于峻岭沟壑之地,交通不便,与这些精美的岩画实地接触颇为困难。比如,阴山岩画的代表作《群虎图》,处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境内的一个狭长峡谷中,凿刻于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上,虽历经风雨侵蚀,画面依旧清晰可见,描绘的几只巨大的老虎栩栩如生,远古艺术的张力扑面而来。又如,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有一道山沟,岩画分布于山腹至山顶的巨大石块上,画面的大小及内容的繁简往往由岩面的大小而定。诡谲无端的兽面和人面图案,让人心怀敬畏与感动。阴山岩画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精彩的画面,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并未被人们所真实地感受到。这些岩画必须原址保护,如果搬迁至博物馆,不仅会损失大量的信息,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阴山岩画活化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阴山岩画以其镌刻悠久神秘、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精湛而闻名于世。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和深化,它必定愈加大放光彩。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