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引发社会关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作出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认定肖某瑫行为不构成性骚扰。随后,武汉大学宣布撤销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导语 | 武汉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为长达两年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纠纷画上了句点,但这场风波背后的教育意义却远未终结。
2025年9月1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引发社会关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作出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认定肖某瑫行为不构成性骚扰。随后,武汉大学宣布撤销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这起始于2023年10月的网络舆情,终于有了法律层面的明确结论,但其中暴露出的教育问题、极端个人主义思维、学术规范松散等现象,却值得每个人深思。
这起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2023年10月,武汉大学女生杨某媛在图书馆自习时,认为同桌对面的男生肖某瑫在桌面下“自慰”“打飞机”,并用手机偷拍视频,之后发布网络并起诉至法院,指控肖某瑫对自己进行了“性骚扰”。
校方最初为快速平息舆情,对肖某瑫以“行为不雅”为由,作出了记过处分。然而,随着事件发展,肖某瑫方提供了包括湿疹病历在内的医学证据,证明其行为实为因皮肤病导致的抓痒不适。
2025年7月25日,武汉经开区法院一审驳回了杨某媛的全部诉讼请求。判决指出,肖某瑫的行为“不符合性骚扰的构成要件”。9月17日,武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为这起历时近两年的“性骚扰”纷争画上了句号。
法院的判决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事实与证据才是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非网络舆论或先入为主的主观道德判断。
杨某媛在此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出了一意孤行的明显特点。她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主观判断,不仅拍摄视频、要求对方写道歉信,还在网络上曝光,对肖某瑫进行公开的舆论指控和审判。
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在法院一审判决后,杨某媛仍未表现出任何反思的态度,没有丝毫的读书人理性思维。这种固执己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最终导致了她在法律和舆论层面的双重被动。
真正的明理之人,懂得自己的认知局限,愿意在事实证据面前调整自己的观点。强烈的维权意识固然重要,但不能越过理性的边界演变为固执己见。当维权失去客观事实的支撑,就容易演变为对他人的伤害,最终也将反噬自己。
事件初始,杨某媛基于个人的主观臆断,就对肖某瑫发起网络舆论指控,引发了大规模网络暴力。肖某瑫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被制作成花圈、遗像,全家深陷网暴之中,甚至被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
然而,随着真相大白,舆论的反转也让杨某媛自身成为众矢之的。她的硕士学位论文被网友大量下载审查,被质疑存在多处瑕疵。虽然武汉大学最终调查结论是未发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但杨某媛论文存在百余处不规范和错误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结果印证了极端个人主义者惯常的只管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感受的“损人利己”行为,终会发展为“害人终害己”结果。当你以恶意对待他人时,这种恶意最终可能会以某种形式反弹到自己身上。与人为善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方式。
杨某媛的硕士学位论文被发现有“百余处不规范问题”(实际很多是明显错误!),主要集中在表述、引用、格式不规范,翻译及分析不准确等方面。这些问题暴露了其导师郭汝飞副教授在指导过程中的失职。
调查显示,杨某媛的学位论文在“双盲”评审时,已被指出“论文的写作规范性方面还有较多问题”,答辩委员会也提出了修改意见,但“杨某媛本人只做了部分修改,导师未对该学位论文严格把关”。
因此,武汉大学对导师郭汝飞作出了“约谈并暂停研究生招生资格两年”的处理。这一处罚说明了高校对导师责任的重视,也警示所有研究生导师:学术把关不严,终将害人害己。
武汉大学在此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学校最初在“无法确定性骚扰”的内部调查结论下,仍然选择了处分学生以平息舆论的做法。
这种“按闹分配”的处理模式,实际上是对程序正义的损害。高校管理应当遵循事实和法律,而不是被舆论压力左右。
值得肯定的是,在法院判决后,武汉大学展现了纠错的勇气,撤销了对肖某瑫的处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原部长李某、外国语学院副书记刘某、经管学院原副书记谢某维等均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这一处理体现了学校对管理责任的正视,也表明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秉持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事件发酵过程中,各种不实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如“杨某媛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学位论文”、“肖某瑫遭遇网暴致使其学业中断”、“杨某媛舅舅系武汉大学某中科院院士”等传言,经核查均为不实信息。
这些谣言的传播不仅加剧了网络舆论的混乱,也对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谣言流量不可取,造谣生事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公众也需要保持理性,让子弹多飞一会儿,避免被不实信息带偏节奏。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不轻易相信,更不随意传播,这是每个网络公民应有的行为操守。
肖某瑫在事件初期的一个行为值得深思:在杨某媛的要求下,他随意就写下了道歉信。可能他当时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却不知这种做法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没做过的事,不要随便承认。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原则。当我们面对不实指控时,保持冷静和坚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远比无原则的妥协更为明智。
传统的“息事宁人”教育观念需要更新。与其教孩子“多让着点”,不如教他“守住底线”;与其说“别惹事”,不如说“别怕事”。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清晰的边界感和坚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武汉大学最终撤销了对肖某瑫的处分,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问责处理,杨某媛虽意外保住了她的硕士学位,看似没啥损失,但其后续可预见的巨大潜在危机,必将伴随其一生。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虽画上了句号,但其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这起事件警示我们:只有每个人都能明辨事理、与人为善,学校严守学术诚信、坚持程序正义、是非分明,大家都自觉抵制网络谣言,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理性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