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的3月,深圳市就发布过《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明确剑指 2027 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将多模态感知,尤其是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技术列为关键攻关方向,力求破解机器人 “感知觉醒” 的触觉
触觉传感:人形机器人硬件突围核心,万亿市场窗口期已至
当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究竟哪类零部件能率先突破 “卡脖子” 瓶颈、抢占万亿级增量市场?
答案或许藏在 “机器触觉”这一细分领域
—— 没有了触觉传感,灵巧手无法精准控制握力,人形机器人便难以完成从工业分拣到家庭服务的场景落地。
在今年的3月,深圳市就发布过《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明确剑指 2027 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将多模态感知,尤其是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技术列为关键攻关方向,力求破解机器人 “感知觉醒” 的触觉密码 。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机器触觉产业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彰显了地方政府对该领域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预示着机器触觉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本文将从技术路线、市场空间、企业布局三大维度,拆解触觉传感的逻辑以及还有哪些核心亮点。
如果想了解人形机器产业链相关;以及半导体,AI算力,液冷,GPU、固态电池等重点的行业,最新进展和研究资料笔记,仅发布在知识星球,感兴趣欢迎加入
1. 技术路线:仿生为最优解,多路线融合成破局关键
触觉传感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类人感知”,而仿生设计是当前最成熟的技术路径。
人类皮肤每平方厘米含 226 个机械感受器,能同时感知法向力(如握力)、切向力(如物体滑动趋势)及物体纹理、刚度,这一结构被复刻为电子皮肤的 “三明治构型”:
柔性衬底层(PDMS 等弹性材料)提供形变基础,活性传感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负责信号转换,电极层保障数据传输,三者共同实现 1-2mm 空间分辨率(对标人类指尖 1mm)、
当前技术路线呈现 “百家争鸣” 格局,但尚未形成绝对主流,各路线在成本、灵敏度、稳定性上各有优劣
人类触觉解析
压阻路线:产业成熟度最高,单位成本仅几至几十元,占据 37% 市场份额,代表企业包括 Interlink(FSR 产品单价 3.99-7.99 美元)、汉威科技(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已实现小批量供货),但存在温度敏感、功耗较高的缺陷;
电容路线:灵敏度优于压阻(最小检测 0.04Pa),可测静态力,市占率 28%,PPS(适配 Barrett Hands 灵巧手)、他山科技(2024 年订单超万个,市占率超 50%)为核心玩家,短板是响应时间较慢(25ms);
霍尔效应与视触觉(VBTS):高阶路线代表,霍尔效应(XELA、帕西尼)动态响应好,可同时检测法向 / 切向力,VBTS(Gelsight)空间分辨率达微米级、力感知低至 1mN,但两者单位成本均超百元,短期难大规模普及。
从产业趋势看,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满足全场景需求,未来 “高灵敏度路线(如 VBTS)用于指尖 + 低成本路线(如压阻)用于躯干” 的多路线融合模式,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触觉方案的主流选择。
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参数对比
数据来源:《Electronic Skin: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Skin - Attachable Devices for Health Monitoring, Robotics, and Prosthetics》(ADVANCED MATERIALS, Jun Chang Yang etc.)
2. 市场空间:人形机器人驱动,从百亿到万亿的跨越
触觉传感已进入 “需求加速期”,既有存量市场支撑,更有增量场景爆发。
据 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24 年全球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 153.3 亿美元,2031 年将达 355.9 亿美元,CAGR 12.8%,当前下游以制造业(42%)、航空航天(27%)、汽车(17%)为主,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将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测算
当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达 1 亿台(含 1000 万台家用),触觉传感市场规模将突破 1.2 万亿元,核心逻辑如下:
渗透路径:100 万台阶段,传感器集中于手部(手指 28 个模组、手掌 6 个、手腕 3 个);1000 万台阶段,延伸至手臂(28 个)、足部(6 个);1 亿台阶段,因家用场景安全需求,躯干(112 个)、脸部(14 个)全面覆盖,单台模组用量从 71 个增至 197 个;
价格梯度:随量产规模提升,压阻模组单价从 144 元降至 36 元,电容从 600 元降至 150 元,VBTS 从 1800 元降至 450 元,多路线融合下单台成本约 1200 元;
技术路线拆分:VBTS(指尖)占 38.2%(4500 亿元),电容 + 霍尔效应(指节 / 手掌)占 53.4%(6480 亿元),压阻(手臂 / 躯干)占 8.4%(1008 亿元),高阶路线贡献主要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触觉传感企业以一级市场为主(如他山科技、帕西尼),上市公司多通过子公司布局(如汉威科技、福莱新材),未来产业整合与技术突破将催生更多机会。
3. 企业布局:四类玩家竞技,平台型公司更具竞争力
当前触觉传感领域已形成四类参与者,各自依托核心优势抢占赛道,其中具备多技术路线整合能力的平台型企业,更有望在未来竞争中胜出:
传统传感器厂商:以汉威科技为代表,通过 “气体传感器→触觉传感器” 延伸,子公司苏州能斯达覆盖压阻 / 压电 / 电容路线,年产 1000 万只柔性传感器,2025 年市值 123 亿元,已与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合作并小批量供货,凭借制造与渠道优势,成为产业落地的 “稳定器”;
材料延伸企业:福莱新材依托涂布材料技术,2021 年完成压力传感器专利验收,2025 年 3 月中试线调试完毕,主打压阻路线,可快速适配柔性需求,材料端壁垒为其提供差异化竞争力;
前沿初创公司:帕西尼(霍尔效应 + 视触融合)、他山科技(电容 + AI 芯片)为典型,前者推出的 DexH13 灵巧手集成 1140 个传感单元,空间分辨率 1mm,2025 年传感器销量 10-20 万量级;后者 2024 年订单超万个,市占率超 50%,技术领先性使其获得先发优势;
海外技术龙头:Interlink(压阻)、Gelsight(VBTS)、XELA(霍尔效应)占据高端市场,Gelsight 与 Meta 合作的 Digit 360 响应速度超人类 30 倍,XELA 传感器已适配 Sanctuary AI、Agile Robots 等头部机器人厂商,其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节奏对国内企业具参考价值。
从投知角度看,需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是已实现小批量供货、技术路线清晰的厂商(如汉威科技),二是具备多路线整合能力、可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平台型公司(如帕西尼),前者受益于短期落地红利,后者享受长期技术溢价。
触觉传感重点公司技术路线与下游应用
触觉传感的 “黄金窗口期” 已来,你更看好哪类技术路线的突破?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 L3 向 L4/L5 级灵巧手迭代,触觉传感将从 “可有可无” 变为 “刚需部件”,1.2 万亿元市场的培育期已开启。
在压阻、电容、霍尔效应、VBTS 等路线中,哪类技术能率先实现 “性能与成本” 的平衡?哪些企业将成为产业整合的 “领头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判断。
来源:全行业报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