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目前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史书早已给过“暗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9:41 1

摘要:这方从秦始皇手中诞生的印玺,不是普通的玉器,而是两千多年来皇权的 “身份证”——

传国玉玺,大家都听说过,而它到底去了哪儿,却是历史上一大谜团。

这方从秦始皇手中诞生的印玺,不是普通的玉器,而是两千多年来皇权的 “身份证”——

它象征着江山一统的正统,承载着 “君权神授” 的神话,谁捧起这枚玉玺,仿佛就握住了 “天命所归” 的铁证。

可这枚承载着王朝兴衰的玉玺,自打问世就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一次次失踪又一次次重现,最后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如今,这方传奇玉玺最有可能藏在什么地方?其实翻开史书,司马迁早在《史记》里,就悄悄给过我们答案。

一、传国玉玺的诞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天下已定,他总觉得少了件能彰显“独一无二”的信物——毕竟以前的诸侯印玺太多,配不上 “千古一帝” 的身份。

于是他召来丞相李斯,下令镌刻一枚 “镇国玉玺”,作为皇权的唯一凭证。

关于制作材料,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取自和氏璧,这块闻名天下的美玉,曾上演过“完璧归赵”的传奇。

秦灭赵后,和氏璧自然归秦所有。

拿到和氏璧后,秦始皇命咸阳最有名的玉工孙寿雕琢玺体,又让李斯亲笔写下八个鸟虫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八个字可不是随便写的,字字都在说 “我当皇帝是上天安排的,我的王朝能永久昌盛”

最终成型的玉玺,方圆四寸,玺钮是五螭五虎盘踞的造型,既有威严又显祥瑞。

从这一刻起,这方玉玺不再是普通的玉印,成了历代王朝 “正统性” 的象征 —— 没有它,哪怕坐上龙椅,也会被人骂 “白板皇帝”。

二、传国玉玺的漂泊命运

第一次失踪:洞庭湖的 “投玺镇浪”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了件怪事:有一年秦始皇南巡,乘船过洞庭湖时,突然刮起狂风,巨浪拍得船几乎要翻。

身边的人慌了,有人说 “这是水神发怒了,得用最珍贵的东西镇住”。

秦始皇一想,最珍贵的莫过于传国玉玺,当下就把玉玺扔进了湖里。

说来也怪,玉玺刚沉下去,湖面立马风平浪静,仿佛刚才的凶险从未发生。

可玉玺没了,皇帝的 “天命凭证” 就没了,这怎么办?

没想到八年后,秦始皇巡游到华阴,突然有个陌生人拦在路边,手里捧着那枚玉玺,对侍从说 “把这个还给祖龙(指秦始皇)”,说完转身就不见了。

传国玉玺就这么 “失而复得”,重新回到秦始皇手里。

第二次失踪:东汉末年的 “井中五彩云”

秦朝二世而亡,秦王子婴捧着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这方印玺成了 “汉传国玺”,跟着西汉皇帝传了两百年。

中间虽有波折——王莽篡汉时,太后王政君气不过,把玉玺摔在地上磕缺了一角,后来用黄金补上,成了 “金镶玉” 的模样,但终究没丢。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诛杀宦官失败,宦官段珪带着小皇帝刘辩出逃,混乱中传国玉玺再次失踪。

这一丢就是好几年,直到关东诸侯打跑董卓、攻入洛阳,孙坚的士兵在城南甄宫的井里,看见有五彩云气往上冒。

派人下去一看,井里有个自尽的宫女,脖子上挂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正是那枚传国玉玺。

此后玉玺历经袁术、曹操等人之手,最终重归汉室。

第三次失踪:后唐玄武楼的 “自焚之谜”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和争夺,玉玺传入隋唐,成了李唐的镇国之宝。

可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大乱,朱温夺权建后梁,玉玺归了后梁;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玉玺又到了后唐手中。

公元 936 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联合契丹反叛,大军直逼后唐都城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是个勇猛却不懂治国的人,眼看大势已去,他不甘心玉玺落入石敬瑭手中 ——“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于是,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和妻儿登上皇宫的玄武楼,点起一把大火,自焚而死。

三、宋元明清的 “仿玺闹剧”:真玉玺早就没了?

传国玉玺没了,可 “天命凭证” 的执念还在。

往后的宋、元、明、清四朝,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人跳出来说 “找到了传国玉玺”,但均难辨真伪。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没拿到玉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历代宋帝都在找,可直到北宋灭亡,也没见真玺的影子。

到了元朝,有传言说传国玉玺落在了元顺帝手中 ——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北伐,元顺帝带着玉玺逃出大都,流落漠北。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多次派人追击蒙古残余势力,目的之一就是找玉玺,可每次都空手而返。

明朝末年,又有说法称玉玺到了蒙古林丹汗手中,林丹汗兵败后,玉玺落入后金皇太极手里。

皇太极拿到 “玉玺” 后,立刻宣称 “天命所归”,称帝改国号为 “大清”。

可这枚玉玺到底是真是假?乾隆皇帝最后钦定那方 “传国玉玺” 是赝品。

1748年,他干脆把这方假玺撤掉,换成了一方青玉 “制诰之宝”。

乾隆是出了名的 “古董迷”,眼光毒辣,他敢断定那是假的,自然有道理。

到了民国,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时,鹿钟麟等将领特意追问传国玉玺的下落,溥仪却说 “从来没见过”,从此真玉玺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说了这么多,传国玉玺到底在哪儿?

其实司马迁早就给我们留了个 “暗示”—— 那方最早的真玉玺,可能还在洞庭湖底。

大家再回头看《史记》里 “投玺镇浪” 和 “献玺还祖龙” 的记载:扔玺入湖后,八年后有人献玺,说 “还给祖龙”。

可细想一下,洞庭湖烟波浩渺,水深浪急,一枚玉玺沉下去,怎么可能八年后还能完好无损地找回来?

而且献玺的人说完话就消失,透着一股刻意安排的 “戏味”。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当年扔了真玉玺后,知道根本捞不上来,为了保住 “真龙天子” 的脸面,只能偷偷命人仿造了一枚一模一样的玉玺,然后安排人演了一出 “献玺” 的戏码,证明 “玉玺失而复得,天命仍在我身”。

也就是说,从秦始皇后期开始,流传后世的那方 “传国玉玺”,其实已经是仿品了。

真正的原版玉玺,早就被永远沉在了洞庭湖底,跟着泥沙流转,藏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

当然,这只是从史书细节里读出的 “暗示”,没有实物佐证。

或许有一天,洞庭湖底的泥沙会掀开秘密,那方刻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的真玉玺会重见天日;

但也可能,它永远躺在湖底,陪着秦始皇的 “万世梦”,成了历史留给我们最耐人寻味的悬念。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