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溯源景德镇 “567” 陶瓷发展,剖析其历史政治、艺术工艺等核心价值,结合拍卖与学术动态指出其价值洼地属性及市场趋势,分析相关风险,提出收藏投资策略,认为其正迈向主流板块,存投资窗口期。
景德镇“567”陶瓷:价值洼地还是投资新蓝海?
——历史溯源、市场分析与收藏策略
李金宇
摘要
本文溯源景德镇 “567” 陶瓷发展,剖析其历史政治、艺术工艺等核心价值,结合拍卖与学术动态指出其价值洼地属性及市场趋势,分析相关风险,提出收藏投资策略,认为其正迈向主流板块,存投资窗口期。
关键词:景德镇 “567” 陶瓷;历史溯源;市场价值;收藏策略;投资窗口期
一、引言
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系统的瓷史研究著作”的《饮流斋说瓷》指出:“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浅深,釉胎之精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特别注重传承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景德镇先后成立了美术合作社、陶瓷研究所、艺术瓷厂,陶瓷学院等,使“567”陶瓷作品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风格,铸造了新的历史辉煌。今天重温“红色瓷器”,势必会想起那些经历过的特殊时期。可以说,“红色瓷器”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和缩影。它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溯源 、市场现状、收藏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史溯源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时任政务院副主任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组织“建国瓷”生产的建议,旨在抢救、挖掘和恢复全国各地名窑名瓷,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周恩来总理采纳并支持了郭老的意见。1952年2月宣布成立由轻工业部科学研究所和美术设计方面专家组成的“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并指示由景德镇、醴陵、宜兴等陶瓷产区负责生产烧制。与些同时,还派遣专家指导小组分赴各个产区。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祝大年、梅健鹰一行六人来到景德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首先对景德镇的瓷土原料、瓷釉配方、烧成操作和造型装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当时各个陶瓷制作厂坊的生产状况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例如产品规格的统一、产品名称的规范、产品计量的完善等。
杨永善在他的《中国的陶瓷》一书中写道:“建国瓷的设计制作工作从1952年10月开始,到1954年9月结束,完成了73556件产品”,而景德镇入选24531件(其中80多个画面被媒体赞誉为划时代的进步),占全国产瓷区的30%以上,成绩最为突出。
江思清在《景德镇陶瓷史稿》中记叙:“建国瓷委员会在这个(1953年)创设了‘建国窑’,用科学方法制造了建国瓷器。烧造西餐具、茶具、咖啡具、烟酒具、花瓶、花盆及其它日常用具和纪念礼品等,以民族形式及大众方向作为艺术标准以表达出新中国的蓬勃气象”。
“建国瓷”的完成制作也为当时在学界有争议的“陶瓷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陶瓷的价值是主要在于艺术价值、功能价值,还是科技价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在当时是众说纷纭的。
“建国瓷”设计制作团队的核心人物祝大年认为,“建国瓷”的设计制作基本上已经给出了答案。陶瓷在历史上主要价值还是它的艺术价值。当然它包括了科学与技术,比如烧窑、材料、坯釉,但最后的结果是要看它的艺术效果。通过“建国瓷”的设计制作,陶瓷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艺术这一问题搞清楚之后,为此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把陶瓷的艺术性放在首位的大方向。
总之,“建国瓷”的设计制造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高难度的制瓷活动。它对恢复和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陶瓷生产的科学化、全方位调动陶瓷行业的人力、组织化运营、全面提高景德镇陶瓷艺人的艺术修养、促进景德镇瓷业科研与教育的革新、指明了以陶瓷的艺术性为主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历史性推动作用。
图1 张志汤50年代三顾茅庐
三、市场前景分析
(一)巨大的核心优势与价值支撑
其历史与政治价值独一无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提供的陶瓷国礼瓷,占全国陶瓷国礼的90%以上,特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用瓷办公室”。远销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它们被政府用于馈赠外宾、驻外使领馆陈列、重要国际活动礼品等,承载着新中国打破封锁、广交朋友的特殊历史记忆,蕴藏了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信息,这是其他任何瓷器都不具有绝对价值。现在国家政策将会让研究“红色题材”陶瓷绘画装饰艺术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卓越的艺术与工艺水准1954年,轻工业部在景德镇设立了陶瓷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这是一座科技与工艺美术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是全国陶瓷行业科技开发中心,设有23个科研室和10多个画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古陶瓷研究组、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以下简称部所)合作,仅部所从1954年到1961年的7年间就试验过104个坯釉配方,并择优对外推广;部所及各大瓷厂美研室继承了清代御窑、官窑的传统,画工精细、用料考究,它的一些作品在工艺上的造诣和成就超越了之前的陶瓷工艺作品。据《景德镇市志通讯》增刊《景德镇大事记》1955年12月30日记载:市陶研所在技术上取得丰硕成果。完成了19种高温颜色釉的恢复工作,其中釉里红、钧红、郎窑红、天青、美人醉等6种可与历史最高水平相媲美。
稀缺性“物以稀为贵”是永恒的市场法则。当年生产总量有限,且大部分流失海外或进入博物馆系统(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所藏“567”代表性作品20000多件、江西工艺美术馆所藏2000多件)。据研究,1965年5月,随着一股“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风暴骤起,景德镇此前生产及绘制的传统艺术瓷,都被扣上“封、资、修”的标签遭到破坏,不少卓越声誉的艺术家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打击。如艺术瓷厂的毕渊明、吴康、章仕保等人。按有据可查的案底统计,内销和外销仓库当时报废所毁的产品18689件之多。”景德镇雕塑瓷厂将库存的价值30余万元代表“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传统瓷雕和珍贵的原作、模种等尽数毁。这与清三代存留于世的数百万官窑器相比,可谓凤毛麟角。
图2 60年代美研室“庆丰收”粉彩花瓶
情感与文化认同陶瓷是技艺的传承,文化的传播,时代精神的载体,吸引了历史爱好者、外交史研究者和传统瓷器藏家等多类人群,国内外藏家对新中国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物艺术品兴趣日益浓厚。比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江西工艺美术馆分别举办新中国“567”瓷专题展,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员举办新中国567时期“国瓷之光”、“国瓷荣耀”展在内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加强了情感文化认同。
市场走向价值发现初期。相较于明清官窑瓷器动辄百万、千万、上亿的天价,景德镇“567”时期部所、各大瓷厂美研室艺术作品目前的价格体系尚处于“价值洼地”。近年来,无论是在中国嘉德、保利、中贸圣佳等国内拍卖行,还是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行,其关注度和成交价都在稳步攀升,精品的价格已迈入数十万乃至百万、千万级别。2017年伦敦佳士德,60年代王步创作的出国展览《青花斗彩九桃》来福瓶,高 37cm,拍卖品159号,成交价630 万元人民币。2024 年中贸圣佳秋拍中,60年代涂菊清画瓷板故事粉彩,尺寸为 112×64cm,最终以 121.9 万元人民币成交。2025年中贸圣佳春拍中,“7501”以白手套成交,近现代暨当代文人瓷专题春拍成交率80.17%,市场稳健理性。图3 涂菊清画时代故事大瓷版
2.收藏群体扩大。收藏群体从最初的外国王室、政要、富贾、艺术品馆藏机构订制和香港敏求精舍会员、澳台同胞资深藏家,迅速扩展到国内前瞻性、实力派藏家。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更深的情感共鸣和理解,需求持续增长。
3.学术研究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出版机构和媒体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梳理和宣传这一时期的产品。比如,2004年,景德镇陶瓷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展揽、研究、出版,探讨现代陶瓷;2013年,景德镇陶瓷馆与北京艺术博物馆联合展览、研究、出版,探讨“1949至1980年瓷器艺术”;近年来,景德镇陶瓷研究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大学分别出“567”专刊。景德镇陶瓷学院齐彪教授称:段茂发、欧阳光、李盛春是古彩艺术中的“珠山八友”,是陶瓷史上的包豪斯,是景德镇精神的传承者。再比如,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宁钢教授主持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9》已于2025年7月结项;吕品昌教授主持的《中国陶瓷艺术国际化战略研究》正在研究中,为其市场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学术背书。
图4 段茂发1956年古彩五轮图 图5 欧阳光古彩六斗方“人物、翎禽”宽肩长颈鱼篓瓶
4.潜在挑战与风险。真伪鉴定难题:高利润会驱使造假出现,尤其是“仙人跳”“触地雷”“移花不接木”之类的营销手法命人眼花缭乱,需要藏家具备深厚的鉴定知识,了解当时的胎釉、彩料、画风、款识(如“景德德制”、“中国景德镇”英文款等)的色彩变化。品相要求极高:作为精美艺术品,任何冲线、磕碰、脱彩都会极大影响其价值,全美品相至关重要。市场波动、艺术品市场与经济大环境相关,可能存在短期波动,但长期看好趋势不变。
中国美术史的源流就是中国工艺美术。美术史学者王逊在其著作中已作了全面阐述。从审视景德镇美术家在此时期创作的作品来看,其与古今往来一流国画家作品相比豪不逊色,拥有独特的造型之美与材质之美,这是其它艺术品种所不具备的。由于多种原因,当时,购买“567”精美艺术品需要到文物商店,需要外汇券,一般市民消费不起,按照购买力来算,现在还是价值洼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山东创作的2米《天女散花》雕塑,有香港人以八十万买走。按采购买力计算,当时的八十万可抵现在数千万元。《艺术市场 》刊物曾介绍,当时名气很大的一位画家的一见册页只要价几十元人民币。可以说当时景德镇一流艺术家作品价位,是远远超过国内所有其他艺术品价位。但现在的情况是,解放后景德镇一流陶瓷美术家作品价位与一流画家动辄百万、千万元价位相比相差太大。这与他们与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总体来看,景德镇“567”时期部所、各大瓷厂美研室艺术作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且正处于价值上升的黄金通道。分析如下:景德镇“567”时期部所、各大瓷厂美研室艺术作品是兼具历史、艺术、稀缺三大属性的优质收藏标的,市场前景光明,正处于从“小众收藏”走向“主流板块”的关键阶段,投资与收藏的窗口期依然存在。
四、收藏策略
在明确了市场前景后,我们接下来探讨具体的收藏与投资策略。
(一)面向收藏家
1.知识储备先行。购买权威书籍《陶瓷美术合订本》,《薪火相传——景德镇1949一1980年瓷器艺术》(北京艺术博物馆编)、《薪火英华——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回顾》( 景德镇陶瓷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等)、查阅拍卖图录《峥嵘岁月 红色官窑——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60年拍卖专场暨资料集成》、参加专业讲座,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品种分类(如“建国瓷”“献礼瓷“领袖用瓷”“外交礼品瓷”等)、艺术特征和名家(如“珠山八友”传人)作品。
2.建立标准。新生代藏家受“去年代化收藏”理念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藏品的工艺可鉴性和题材独特性,专注于特定题材(如人物、花鸟、山水)、特定时期还是特定用途(如使馆瓷、礼品瓷、国家用瓷、外汇瓷)。
3.渠道建设与甄别。顶级拍卖会:这是获取精品、标准器的最主要渠道。关注国内各大拍卖行的“现当代陶瓷”或“20世纪陶瓷”专场。工艺稀缺性与题材独特性是推动 “567” 瓷高端藏品价格攀升的重要因素。釉中彩、薄胎瓷等工艺难度高、制作成本大,存世量稀少,因此价格昂贵。而“文革”主题等特殊题材,由于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也形成了独特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藏品价格的上涨。信誉良好的古董商:建立与专注于此领域的专业古董商的长期关系。海外回流:密切关注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的拍卖和古董店,常有早年流出的精品被发现,有时能“捡漏”。圈子交流:加入专业的收藏家协会或社群,与同好交流信息,分享藏品。
(二)面向投资者
1.“真、精、稀”原则。坚决恪守这一原则,宁可高价买一件顶级精品,也不买十件普通货色。比如,《曹新吾老师《峥嵘岁月 红色官窑》序言中指出:“部所,1960年,完成国家用瓷67000余件。1962年,完成大使馆订瓷2900余件,荷兰订瓷1500件,国家礼品瓷600余件,展揽瓷2400余件”;7501共烧制了二十二窑,入窑一万四千一百零三件,实际成品数四千二百八十件,平均合格率百分之三十;从中精选千余件于九月送中南海,其余产品全部登册入库;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先后有200余件陶瓷雕塑珍品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组织各大瓷厂创制的国礼瓷有40多个品种,共5000多件,这些珍品都是值得关注的文化重器;历届“陶瓷美术家”、“陶瓷美术设计师”名单,尤其是重点关注题材特殊、画工精湛、品相完美、款识清晰的标准器和“官仿官”作品。
2.长期持有。“567”高级陶瓷艺术许多工艺绝技已经成为“绝技”,失传的“吊灯洋莲技法”以及吴成仁的“方字洋莲图案”技法。没骨珐琅技法自叶震嘉去世后,就已失传。王步的“青花分水技法”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显性超走越,且有过之无不及。艺术品投资非短线炒作,需要以10-2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看待,静待其价值增长和市场共识的形成。
3.系统收藏。如果能围绕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收藏(例如,收藏一套不同纹饰的使馆陈设瓷),其价值将远高于单件藏品的总和。
(三)面向商家
1.定位与品牌化。将自己定位为“新中国精品陶瓷”的专家和权威平台,打造专业品牌形象。
2. 通过撰写专业文章、举办讲座、出版图录等方式,输出专业知识,建立行业话语权。比如,“合作社”、“公私合营”、“建国瓷”、“展览瓷”、“国家用瓷”概念界定等。
3.进行多层次市场布局。
4. 高端拍卖市场。 将顶级精品送拍,创造价格标杆,提升知名度和影响。
5. 私人洽购。为高端客户提供私密、定制的收藏购买服务。
6. 线上精准营销。 利用艺术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Instagram)展示藏品,讲述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吸引新一代藏家。
7.拓展附加值。一方面展览与出版,联合美术馆、博物馆举办主题展览,并出版精美画册,这是提升藏品价值和文化地位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技术合作,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合作,进行学术研究,为藏品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图6 《五十六子闹元宵》欧阳光古彩
五、结语
“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
2025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推出任仲平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文章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新中国官窑“567” 瓷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但增长模式将从单纯的题材炒作向工艺与历史价值并重的方向转变,市场将更加注重藏品的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海外回流品和档案级藏品将成为市场的新亮点,具有巨大的增值潜力。
档案级藏品,如带有生产记录、大师签名的试制样品等,更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这些藏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 “567” 瓷的生产过程和艺术成就。它们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珍贵地位。
在市场价值评估方面,收藏者应更加注重核心是“价值投资”,审美专业的知识,耐心资本,以长远的眼光,深耕细作,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收藏体系、打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创新传播方式、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来迎接持续裂变的文化艺术财富、这个巨大潜力市场的未来。
如果您有收藏“567”瓷的经历,欢迎与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1]刘梦滢.“红色题材”陶瓷绘画装饰艺术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5
[2]辜林燕.新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恢复发展研究(1949-1965)[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3]曹新民.瓷以纪史——五六七瓷之我见[J].景德镇陶瓷.2023,(1):2-12
[4]薪火相传——景德镇1949-1980年瓷器艺术.北京艺术博物馆,2013
[5]峥嵘岁月 红色官窑——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60年拍卖专场暨资料集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6]薪火英华——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回顾.景德镇陶瓷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4
[7]李胜强.过眼过手——五六七瓷的前世今生.江西美术出版社,2021
来源:新wen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