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这上班五年了,离家近、待遇好,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特别踏实”,员工梁淑梅的笑容里满是满足。像她这样“足不出村”就能稳定就业的群众,在马峡镇并非个例。
走进马峡镇青松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工人们在生产线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切片、分装、质检……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高效运转。
“我在这上班五年了,离家近、待遇好,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特别踏实”,员工梁淑梅的笑容里满是满足。像她这样“足不出村”就能稳定就业的群众,在马峡镇并非个例。
这家2021年被市人社局认定为“就业工厂”的企业,依托本地中药材资源,积极发展饮片加工产业,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操作简便、上手快的岗位,有效解决了留守群众“就业难”与“顾家难”的矛盾。
乡村振兴,就业先行。近年来,马峡镇立足实际,从“家门口就业”“跨区域输转”“技能型赋能”三方面发力,构建多层次就业促进体系,让越来越多群众端稳“饭碗”,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家门口“筑巢”,就业增收两不误
“我们租用农户闲置土地种植独活、冬花等药材,每天用工支付100元,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增收”,金马合作社负责人田彦杰说道。
马峡镇区位优势明显,各村通过划定种植区域、整合流转土地、引导散户规模化种植道地药材、组建村办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从播种、采挖到加工销售,全链条吸纳周边群众务工,实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出镇”。
寺沟塬天麻种植基地便是“村企联建”的生动实践,该基地由青松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寺沟村负责管理销售,通过“政府扶持、村企联建、集体经营、村社管理”的模式,建成15座标准化大棚,不仅带来了30多个就业岗位,更逐步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持续收益。截至目前,全镇共建立“就业工厂”“帮扶车间”3个,真正以“小车间”承载起“大民生”,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跨区域“搭桥”,精准输转稳增收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外地好工作,政府还发交通补贴,太贴心了!”刚通过镇里劳务输转找到省外岗位的王大哥,对未来充满憧憬。
马峡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供需对接、稳定就业”原则,以精准服务破解劳动力“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难题。依托镇村两级劳务工作体系,建立劳务输转实名制台账,动态掌握劳动力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并以村社网格为单元,逐户排查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详细登记务工地点、收入等信息,积极落实省内外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
此外,马峡镇一边整合劳动力信息,动态更新就业信息库,一边与省内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实时收集岗位需求。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会、就业信息直通车等方式,推动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匹配,让群众“足不出村”知晓就业机会。2025年以来,全镇累计输转劳动力2900人次,预计创收7800万元,其中脱贫劳动力1373人次,预计创收3700万元。为581名务工人员落实交通奖补28.83万元,第三批135人补助正在申报中,切实做到“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强技能“赋能”,一技在手拔穷根
聚焦群众就业需求与市场岗位要求,马峡镇推行“按需施训、靶向培训”模式,通过前期走访收集培训意向,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用工趋势,开设家政服务、中式烹调、保健按摩、家畜饲养等实用课程,供群众自主选择。培训中注重理论与实操结合,邀请行业资深讲师现场指导,确保群众真正掌握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以前只会做简单的家常饭,现在学会了做馒头、包子,打算在镇上开个早点摊,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罗马寺村李大姐参加完中式面点师培训后,创业信心满满。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56人次,帮助富余劳动力实现从“体力型”到“技能型”转变,真正达成“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目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从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到跨省域的劳务订单,从实用技能培训到创业梦想孵化,马峡镇通过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就业促进体系,用实打实的举措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让更多群众端稳“饭碗”、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书写下生动的民生答卷。(石梅)
来源:华亭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