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双生镜像:传统坚守与新锐破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09:46 2

摘要:近日,有两出剧目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一是德阳市川剧团复排的传统大幕戏《彩楼记》,开票即售罄,台下常能见到举着“求一张余票” 牌子的老戏迷;二是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的新创剧目《尘埃落定》,巡演场次超百场,短视频平台上 “傻子少爷质问命运” 的片段播放量破千万。这两

王 涵

近日,有两出剧目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一是德阳市川剧团复排的传统大幕戏《彩楼记》,开票即售罄,台下常能见到举着 “求一张余票” 牌子的老戏迷;二是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的新创剧目《尘埃落定》,巡演场次超百场,短视频平台上 “傻子少爷质问命运” 的片段播放量破千万。这两出剧如同川剧在当代的 “双生镜像”—— 一面映照着百年程式的美学坚守。

从传统川剧的艺术坚守来看,《彩楼记》的复排绝非简单的 “旧戏重演”,而是对川剧本体美学的深度回归,其每一处细节的 “不妥协”,都藏着对传统的敬畏。作为川剧 “八大记” 中极具代表性的剧目,2024 年复排时,主创团队特意邀请了川剧名家蓝光临的弟子参与唱腔校准,仅 “寒窑题诗” 一段的高腔帮唱,就打磨了近两个月 —— 后台帮腔演员需与前台主唱保持 0.5 秒的时差,既不能盖过主演声线,又要形成 “隔空对话” 的层次感,这种对声腔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老戏迷在剧场里听到熟悉的 “川味共鸣” 时,忍不住跟着轻和。演出时长的设计更具深意:两小时零一分的时长里,多出的那一分钟并非 “冗余”,而是演员谢幕时的角色延续 —— 饰演吕蒙正的肖德美在谢幕时仍保持着 “穷生” 的步态,膝盖微屈、脊背微弓,直到走下舞台才缓缓舒展,这种 “戏即生活” 的坚守,恰是传统戏曲 “程式即人格” 的生动体现。

若说《彩楼记》是传统川剧的 “守正样本”,那么《尘埃落定》便是新锐川剧 “破圈” 的典范 —— 它的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以现代手法激活川剧的本体价值,这种 “根脉不变、形式求新” 的逻辑,正是其成为大麦网 TOP3 热门剧目的核心原因。该剧最显著的创新在于叙事结构的重构。目睹荒诞却无力改变” 的内心冲击具象化,与川剧 “以形传神” 的美学追求一脉相承。

《尘埃落定》的市场传播策略,也为新锐川剧提供了 “破圈” 参考。该剧在短视频平台上推出的 “一分钟名场面” 系列,并非简单的片段剪辑,而是选取最能体现川剧特色的段落 —— 如 “傻子质问” 的高腔唱段、“罂粟花海” 的水袖舞,配上 “川剧也能这么燃”“原来高腔能唱到心里” 的文案,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其中 “傻子质问命运” 的片段,播放量超 2000 万,评论区里 “第一次听懂高腔里的孤独”“想去剧场看完整版” 的留言占比超 60%,这种 “以传统元素吸睛、以情感共鸣留客” 的传播逻辑,让川剧跳出了 “小众艺术” 的圈层。

市场反响的差异,更从传播维度印证了川剧传承的多元可能性。《彩楼记》演出结束后,常有老戏迷围着后台追问 “下一场会不会加演‘吕蒙正赶斋’的片段”,他们对剧目中 “韵白” 的咬字、水袖的弧度如数家珍,这种 “深度参与” 的热情,源于传统剧目对 “文化记忆” 的唤醒;而年轻观众虽未必懂 “穷生” 程式的细节,却会对着戏服上的盘扣纹样拍照,在社交平台分享 “原来古装剧里的补丁都是有讲究的”,这种 “细节共鸣” 证明传统美学中藏着当代人可感知的价值。《尘埃落定》的观众构成则更趋多元:既有学者在观剧后撰写评论,分析 “土司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也有 95 后观众因 “傻子少爷的孤独” 产生共鸣,在评论区留言 “原来川剧也能讲懂年轻人的迷茫”;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孩子被 “变脸” 片段吸引,散场后追问 “为什么他能变这么多颜色”—— 这种 “全年龄层覆盖” 的市场反响,恰恰说明新锐川剧通过 “传统内核 + 现代表达”,成功打通了不同受众的情感通道。

归根结底,《彩楼记》与《尘埃落定》的 “双热”,为川剧评论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从来不是 “非守即创” 的单选题,而是 “守正” 与 “创新” 的共生体。《彩楼记》的 “守”,守住了川剧不能丢的美学根脉 —— 那些 “穷生” 程式、高腔帮唱,是川剧作为 “活态非遗” 的核心价值,也是老戏迷 “乡愁” 的寄托;《尘埃落定》的 “创”,拓展了川剧可以走的表达路径 —— 现代舞台手法、年轻化传播,让川剧从 “老茶馆” 走进 “新剧场”,吸引更多年轻人感受川音蜀韵的魅力。当《彩楼记》的演员为了一句唱腔打磨数十遍,当《尘埃落定》的编剧为新演员量身修改唱词以贴合其声线,这种对艺术本体的敬畏与对时代需求的敏感,正是川剧能够跨越百年仍具活力的关键。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两出剧目的成功,也为整个传统戏曲行业提供了参考:传统戏曲不必刻意 “讨好” 时代,也无需固执 “拒绝” 创新,关键在于找到 “传统本体” 与 “当代需求” 的连接点 —— 传统剧目可通过细节的极致化,让年轻观众读懂程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新锐剧目则可通过现代手法的适度运用,让传统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川剧的 “变脸” 绝活,变的是脸谱颜色,不变的是角色心境的外化;川剧的传承,变的是表达形式,不变的是巴蜀文化的精神内核。而这种 “变与不变” 的平衡,正是川剧在当代最珍贵的生存智慧,也是传统戏曲能够在时光长河中持续流淌的根本动力。

【本文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四川戏曲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训成果,项目编号:2025-A-05-127-658】

来源:时代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