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英伟达宣布向 OpenAI 砸下至多 1000 亿美元时,外界看到的是 AI 巨头强强联合的盛况,而在分析师眼中,这场看似光鲜的合作背后,一场围绕资金、需求与风险的 “金钱游戏” 正悄然上演,更让 “AI 泡沫” 的警报声再次拉响。
当英伟达宣布向 OpenAI 砸下至多 1000 亿美元时,外界看到的是 AI 巨头强强联合的盛况,而在分析师眼中,这场看似光鲜的合作背后,一场围绕资金、需求与风险的 “金钱游戏” 正悄然上演,更让 “AI 泡沫” 的警报声再次拉响。
千亿投资是助力还是 “自循环” 铺垫?
英伟达此次的投资,名义上是帮 OpenAI 建设搭载自家芯片的数据中心,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充满争议。从过往轨迹来看,英伟达早已不是单纯的芯片制造商,而是深度绑定 AI 产业链的 “玩家”。
据 PitchBook 数据,2024 年它就参与了 50 多笔 AI 领域风投,今年规模还可能扩大,而不少拿到投资的企业,最终都会把钱花在采购英伟达的高价图形处理器上 —— 这相当于英伟达用投资的钱,间接 “催生” 了自己的产品需求。
此次对 OpenAI 的投资,更是把这种模式推向了极致。尽管英伟达强调资金不会被 “直接用于” 购买自家产品,但 OpenAI 建设数据中心的核心需求就是芯片,而英伟达在先进 AI 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几乎无可替代。
换句话说,这笔千亿资金最终大概率还是会以 “采购芯片” 的形式回流到英伟达手中。这种 “投钱 - 造需求 - 赚回钱” 的闭环,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资金循环游戏”,Bernstein Research 分析师斯特西・拉斯贡直言,这让 “循环融资” 的担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OpenAI从 “合作伙伴” 沦为 “资金通道”?
对 OpenAI 而言,这场合作更像是一场 “无奈的妥协”。作为 ChatGPT 的开发商,它虽在 AI 领域名声大噪,却始终未能实现盈利,独立获取大规模融资和算力资源更是难上加难。而英伟达的千亿投资,恰好给了它 “续命” 的机会,使它不仅能拿到建设数据中心的资金,还能绑定全球顶尖的芯片供应渠道。
但这种 “依附” 也让 OpenAI 失去了主动权。券商 Seaport Global Securities 分析师杰伊・戈德堡的比喻十分贴切:“这就像让父母为你人生第一笔房贷做担保”。OpenAI 看似获得了资源,实则成了英伟达维持产品需求的 “工具”。
这意味着,OpenAI的扩张路径被牢牢绑定在英伟达的产业链上,未来采购芯片、扩大算力,都很难绕开这位 “金主”。这种共生关系下,OpenAI 更像是英伟达资金循环中的一个 “关键通道”,而非平等的合作伙伴。
AI 泡沫隐忧:繁荣表象下的巨大风险
当下的 AI 行业,正站在 “狂欢” 与 “危机” 的十字路口。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承认,如今的 AI 热潮与 25 年前的互联网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估值虚高、资金扎堆、逻辑闭环脆弱。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自己也坦言,部分 AI 初创企业的估值缺乏合理性,尽管他看好 AI 长期潜力,但也不得不承认行业存在风险。
而英伟达与 OpenAI 的这笔交易,无疑给脆弱的泡沫又加了一把火。在市场形势向好时,这种 “投资 - 造需求 - 盈利” 的模式会显得格外顺畅,业务增长、数据亮眼,仿佛能一直循环下去。但正如戈德堡所言,“周期必然会逆转”,一旦市场冷却,需求下滑,这种依赖资金循环的模式会瞬间崩塌。届时,英伟达的投资可能收不回,OpenAI 失去资金支持将难以为继,整个 AI 产业链可能会因这对 “巨头组合” 的失稳而引发连锁反应,下行风险将比想象中更严峻。
总之,在部分分析师眼中,这场千亿规模的合作,看似是 AI 行业的里程碑,实则是一场用资金堆砌的 “金钱游戏”。当游戏的逻辑建立在 “自我循环” 而非真实需求之上时,泡沫的破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极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