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凝固烽火” 聆听“无声证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9:08 1

摘要:烽烟散尽,山河重光。岁月流转,却抹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记录断壁残垣,映照出日军侵菏的残暴;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大刀,磕碰痕迹中镌刻着冀鲁豫军民与日军的殊死搏斗;一页页泛黄的战报,字迹模糊间仍透出反“扫荡”胜利的喜悦。近日,菏泽市博物馆、冀鲁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烽烟散尽,山河重光。岁月流转,却抹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记录断壁残垣,映照出日军侵菏的残暴;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大刀,磕碰痕迹中镌刻着冀鲁豫军民与日军的殊死搏斗;一页页泛黄的战报,字迹模糊间仍透出反“扫荡”胜利的喜悦。近日,菏泽市博物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菏泽市图书馆等相继举办反映菏泽抗战历史的展览,回望峥嵘岁月,缅怀英烈忠魂。

博物馆里的“无声证言”

历史的风雷仍在耳畔回响,红色的记忆于血脉中奔涌。9月18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菏泽市博物馆举办的“无声的证言——冀鲁豫边区抗日战争历史特展”,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音之中。

一张张斑驳的黑白照片、一件件锈蚀的抗战武器、一幕幕震撼的历史场景,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再现那段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壮烈抗争。观众驻足、沉思、凝望,历史的沉重压在每个人心头,而伟大的抗战精神跨越八十载时光长河,依然闪耀,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忠诚与荣光。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都封存着永不褪色的记忆。特展精选约50件抗战文物,以“无声”的展品讲述震撼人心的往事。这些证言,带我们重返烽火连天的年代,直观感受冀鲁豫边区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参观伊始,一顶由冀鲁豫军民缴获的日式钢盔首先映入眼帘。漆面部分剥落,盔体上还可见修补痕迹。钢盔旁陈列着一把日军仪仗指挥刀、一柄刺刀、一只制式公文包和一个牛皮弹匣。这些战利品的背后,是一段用血与火书写的历史:1938年5月11日,日军攻占郓城;5月12日,占鄄城;5月14日,首次侵占菏泽……

展览中设置了一幅日军进犯冀鲁豫地区的时间表,旁附数张历史照片,分别记录日军侵占定陶、曹县和单县的情景。其中,日军占领定陶的照片中,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块写有“大日本军定陶县警备司令部”的木牌。在曹县沦陷的照片上,城门与周边建筑破败萧条,尽显寂寥。另一张日军攻占菏泽城的照片上,则呈现日军大队人马骑马、步行列队行进的场景。

1938年9月,遵照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挥师挺进冀鲁豫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冀鲁豫边区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始终是领导军民对敌斗争的“主心骨”。无论是坚守阵地的“三村斗争”,还是指挥部队粉碎日军“扫荡”,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抗战最前线,凝聚起同仇敌忾的磅礴力量。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把掉瓷的搪瓷缸、一双土布鞋……件件展品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1940年至1943年,抗战进入困难阶段,面对旱蝗灾害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冀鲁豫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42年至1943年,冀鲁豫边区遭遇严重旱蝗灾害,民生维艰。各级党组织积极领导抗灾救灾工作,工作人员响应“人省一两粮,马节二两料”的号召,开展“节衣缩食,支援灾区”运动。

展览中数幅老照片,再现了战士们纺线织布、制作军鞋、开荒种菜的场景。当时,冀鲁豫边区军民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据统计,当时7个专区组建互助组近2000个,参与农民超过10万人,较好地完成了春播任务。边区还陆续建立纺织厂、机械厂、皮革厂、鞋袜厂等,生产军需民用短缺物资。

为加强根据地建设,冀鲁豫边区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开展群众性评选活动。边区政府通过《关于表扬模范、选举群英办法》,并经群英大会表彰。大会最终评选出258名英模,涵盖战斗、民兵、劳动等多个领域。这一活动有效推动了根据地建设和抗战动员。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冀鲁豫边区各级党组织紧紧依靠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成功打破了敌人的严密封锁、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与敌人进犯,更赢得了艰苦斗争的最终胜利,巩固并进一步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英雄的人民,不屈的脊梁

八十年前,在这片红色沃土之上,烽火淬炼出冀鲁豫军民不屈的脊梁。据市档案馆史料记载,边区军民浴血奋战,不仅牵制和消耗日伪军数十万兵力,粉碎上百次“扫荡”,还多次击退国民党顽军的联合进攻,顽强抵抗日、伪、顽的多方夹击。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冀鲁豫边区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凭借党政军民的紧密团结,坚持斗争、逐步壮大——全区由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战争初期的3万余人发展至10万余人。

与此同时,冀鲁豫边区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不含冀南区)物资损失折合法币约45028亿元,相当于小米450.28亿斤(此项统计仅涵盖农村地区的粮食、牲畜、农具、房屋等主要项目);被敌人杀害、遭敌特暗害、因敌人制造灾害病饿致死、流亡失踪、被抓壮丁长期未归者,总计133万余人;遭敌枪伤、拷打致残者,达113万余人。

黄河奔涌,平原苍莽。冀鲁豫边区军民于三省交会的咽喉之地,筑起一座巍然屹立的血肉长城。岁月流转,那段不屈的抗争已成为这片土地最坚韧的精神基因,滋养着一代代菏泽人,让红色的信仰永不褪色。

抗战展览是凝固的烽烟,抗战文物是无声的证言。近日,菏泽市于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推出“红色烙印——菏泽抗战记忆图片展”,在菏泽市图书馆举办“齐鲁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深刻烙印着山河破碎之痛,也铭记着冀鲁豫军民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抗争。通过这些展览,我们真切读懂了什么是民心所向,什么是以弱胜强的力量源泉。

来源:牡丹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