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下雨比较多,给秋收带来了很大压力。”合作社“90后”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告诉记者,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崇州、双流两地拥有7200余亩流转土地,预计10月初全部完成稻谷收割。
9月20日,成都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辆满载稻谷的运输车正在卸货。坝场上,金黄色的稻谷已堆成了一座小山。
“最近下雨比较多,给秋收带来了很大压力。”合作社“90后”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告诉记者,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崇州、双流两地拥有7200余亩流转土地,预计10月初全部完成稻谷收割。
此前测产结果显示,今年合作社的水稻和小麦,两季总产量有望突破7000吨。“这说明我们的智慧农业路子走对了!”王伶俐满意地说。
靠科技 直击农作物生长痛点
“现代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突破。”王伶俐说,合作社陆续引入了大田北斗系统,实现对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的精准定位。同时,通过智能系统在手机就能查看农作物的长势。
今年,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合作实施了100亩“水稻AI种植项目”试验田。
这个项目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帮助?王伶俐介绍,项目团队通过“天、空、地”农田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收集水稻种植过程中作物生长、农事操作以及病虫草害等数据。随后这些数据会传到云端的AI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同时生成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及种稻建议,并发到团队成员的手机上。“我们依据这些种植建议开展农事操作,形成完整的数据决策闭环,这样可实现种植过程既精准又智能。”王伶俐说。
依靠智慧化生产手段,王伶俐所管理的6500亩田地,在2023年产出了超6000吨粮食。今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以及土地面积的增加,合作社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将突破7000吨。
靠订单 粮不愁卖保障增收增产
解决了怎么种粮,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卖粮。
“按照合作社与四川岷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协议,今年我们将完成超4000亩的粮食订单。”王伶俐说,种植的稻谷在烘干后就运到岷江米业公司,这大大节省了合作社的储存空间。
地里种粮,粮不愁卖,这让合作社的农户把心放进了肚子里。“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没有收益,现在合作社里的农户每年有两笔收入,一是在合作社务工,每年约有4万元的劳动报酬,二是年底的土地分红。”王伶俐说。
现在,像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点位还有很多。随着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模扩大,近年来,四川涌现出多种创新经营模式。比如,“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形成“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元利益联结方式,有效带动了小农户增产增收。
靠人才 硕士研究生跨界种田
成都理工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冯睿妤,今年加入了王伶俐的团队。“目前团队里的年轻人占比已超70%。”王伶俐说。
冯睿妤告诉记者,自己2022年毕业后,开始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偶然了解到智能化农业设备对农业生产的帮助后,便决定转行。”
但转行之路并不容易。来自陕西的冯睿妤一开始听不懂崇州方言,也不会操作农机。她用了足足两个月时间掌握从播种到收割全流程技术,随后参与到智慧农业试点项目。冯睿妤说,目前合作社正利用AI算法和土壤传感器等设备,构建农业智能决策系统,帮助新农人实现精准种植、高效管理。“我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农业行业。以崇州市为例,像王伶俐这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已有3200余人,其中年轻人占比50%。“越来越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对农业很感兴趣,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情,意味着有更多新鲜的想法可以碰撞,说不定就能撞出灵感火花。”王伶俐说。(李菲菲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小峰)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