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收藏 市民共鉴 | 东北流亡青年:石刻“保卫华北” 表达抗日心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8:42 1

摘要:自沈阳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发出流亡抗战文物征集令以来,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9月23日,家住沈河区小西路的市民赵萍向沈阳博物馆捐赠了一幅她的画作——“保卫华北”。这件物品虽然为现代品,但其背后却颇有历史故事。

自沈阳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发出流亡抗战文物征集令以来,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9月23日,家住沈河区小西路的市民赵萍向沈阳博物馆捐赠了一幅她的画作——“保卫华北”。这件物品虽然为现代品,但其背后却颇有历史故事。

“保卫华北”石刻题材画作。

1936年,赵萍的父亲赵德尊时为清华大学学生,和同样为东北流亡青年的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后来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内的一块巨石上,刻下“保卫华北”四个大字。他们经历了东北沦陷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比关里人有更深切的危机意识,他们发出了“保卫华北”的坚定抗战声音,成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一股唤醒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正在沈阳第三高中上学的赵德尊和同学们在宿舍里突然被隆隆的大炮声惊醒,看见一道道闪亮的火光从日本租界发出,一发发炮弹飞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第二天,各校停课,沈阳沦陷。

赵德尊不得不回到在沈阳北关租房的住处。赵德尊曾撰文回忆:“我在家里待了半个月,怒火中烧而又无可奈何!房东家住宿的还有两名同泽女中的女孩子,还在幻想着哪天复课,没想到在家里遭遇日本兵的欺侮,房东家哭声一片。那时我的心火“腾”地一下冒出来,我在家里坐立不安,真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了!10月初,接到住北平皮库胡同东北难民收容所的同学康国钧的来信,待沈铁通车,我就在门口向在屋里的妈妈喊一声‘我走了’,当即跑到皇姑屯车站扒上火车,流亡到了北平。”

赵德尊考入专门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东北中学,被分配到高二班。1933年9月,赵德尊考入了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5年,时为中共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中文系学生蒋南翔执笔的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抗战声音,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赵德尊表现得异常勇敢,中共北平市委批准赵德尊为中共正式党员。入党当晚,他激动地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大愿得偿,生死以之,抗日救亡此其时!”

1936年7月,华北局势日益严峻,为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培养和输送抗日骨干和有生力量,北平学联和民先队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举办了第一期夏令营,营员来自北平多所大、中学校共200余人。

在参营的某一天,赵德尊决心在一块山石上凿刻“保卫华北”四个大字,以表达当时广大抗日青年心声。在凿刻过程中,同为营员的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循声走了过来,于是两人交替合作完成凿刻,四个大字呈十字排列,每个字有六七寸大小,字体方正有力。如今,“保卫华北”四个大字仍然镌刻在樱桃沟的山石之上,继续向人们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7年6月,赵德尊从清华大学毕业,立刻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抗日战争时期,赵德尊曾任冀西特委统战部部长、晋中地委组织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赵德尊任黑龙江省委书记。1953年4月,他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工作,后因政治原因,被降级使用。他长期在沈阳工作,曾先后任过东北制药总厂副厂长,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德尊再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兼省委政法委书记、纪委书记,为黑龙江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民主与法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萍说,她希望通过这幅画,让大家了解当年东北流亡青年抗战的决心与行动,他们是唤醒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力量。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