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那个唯唯诺诺、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的小我,在人际关系的风声鹤唳中不断内耗;另一边,你又渴望成为一个拥有强大“主体性”的人,敢说敢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你是否也曾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内战”?
一边是那个唯唯诺诺、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的小我,在人际关系的风声鹤唳中不断内耗;另一边,你又渴望成为一个拥有强大“主体性”的人,敢说敢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于是,我们开始学习“课题分离”,练习“钝感力”,试图从讨好与自卑的泥潭中,一跃成为那个“我行我素”的强者。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更像是一场危险的跷跷板游戏?我们只是从一个极端,拼命地奔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到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这真的是成长吗?还是另一种形式的画地为牢?
如果所谓“主体性”,就是将“自我”无限放大,那它与我们同样鄙夷的自私、自恋,界限又在哪里?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悖论,正如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正强大的主体性,不是声嘶力竭地强调“我”,恰恰是臻于“无我”之境时,自然流淌出的从容与笃定。
让我们戳破一个被广泛误解的真相:那个在人群中胆怯自卑的你,和那个渴望变得自私自恋的你,本质上是由同一个心魔驱动的,那就是——“我执”。
何为“我执”?就是你将一个虚幻的“自我”概念,当成了全世界的中心。你的所有情绪、思想和行为,都围绕着如何保护这个“我”而展开。
当一个人缺乏主体性,过度讨好时,并非是他真的“无私”,而是他内心的“我”太过脆弱。他恐惧冲突,害怕被讨厌,因为这些负面反馈会让他感受到“我”的价值被否定。所以,他牺牲真实的自己去迎合,本质上是为了换取一种“我很安全、我被接纳”的心理舒适区。这是一种对“自我感受”的极致保护。
而另一个极端,那些看似“自我”爆棚,凡事只考虑自己,习惯怨天尤人的人,同样是“我执”的奴隶。他们之所以自负自大,恰恰是因为内心深处无法接纳一个有瑕疵的自己。他们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抢夺利益来不断喂养那个“虚胖的自我”,以此掩盖内在的虚弱与恐惧。
就像《甄嬛传》中的安陵容,前期她谨小慎微,看似人畜无害,那是因为她的“我”在宫廷的权力游戏中,渺小到只能靠依附和讨好来求生。可一旦她抓住机会,获得权力,那个被压抑的“我”便会疯狂反弹,变得比谁都心狠手辣。
自卑与自大,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个总觉得自己不如人的人,内心深处也藏着对全世界的敌意与掌控欲。它们都源于一个不稳定的内核,一种对“自我”的过度审视与保护。
那么,真正的主体性是什么样的?
我想到了《庄子》里那个著名的故事——庖丁解牛。
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动作如行云流水,合乎音律,不禁赞叹其技艺高超。庖丁却说,他所追求的是“道”,早已超越了技术。
他最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看到的是一个庞大、坚硬的整体,不知从何下手,这像极了我们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因过度关注自身表现而感到的紧张与笨拙。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他看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和筋骨结构。这如同我们开始理解关系的本质,不再被表面的情绪左右。
而到了最高境界,他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他不再依靠感官,而是凭精神自由游走,刀刃在筋骨的缝隙中游刃有余,十九年未曾换刀。
这个“以神遇”的状态,就是“无我”。
庖丁在那一刻,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牛,也忘记了手中的刀。他全然地沉浸在当下,与解牛这件事融为一体。正是在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他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最精湛的技艺。
这才是真正的主体性:它不是你紧紧抓住“我”不放,而是你敢于放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人与事之中。
当你专注于与人真诚对话时,你不会去想“我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当你沉浸于攻克一个难题时,你不会在意“别人会怎么看我”。在那一刻,你的内在是和谐的、统一的,没有内耗,只有专注带来的力量。
这种状态下的你,面对外界,自然会做出最适度的反应。
面对无伤大雅的玩笑,你会一笑置之,因为你的内核稳定,不会被轻易撼动。而当边界被严重侵犯时,你也能不带情绪地、坚定地亮出底线,因为你的反击不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卑不亢,温柔而坚定,这便是“无我”之后,浮现出的那个最真实的你。
答案并非向外求索,更不是用一种“自大”去对抗“自卑”。而是要学会——将打在自己身上的聚光灯,移开。
我们太习惯于审视自己了。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内心的放大镜下被反复播放、批判。正是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囚禁了我们。
真正的修行,就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与人交谈时, 不再琢磨自己该如何表现,而是真正地去“听”对方在说什么,感受对方的情绪。读书学习时, 不再焦虑于“我能不能学会”,而是沉浸在文字和知识本身带来的乐趣中。走路散步时, 不再思考那些烦心事,而是去感受风的吹拂、阳光的温度,和脚下踏实的土地。把注意力从对“我”的评价,转移到对“事”的体验上。
这个过程,就是瓦解“我执”的过程。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拼命想要证明自己、保护自己时,那个坚硬的、充满防备的“自我”外壳开始软化、消融。
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与开阔。你不再被情绪的潮水裹挟,而是成为了那个站在岸边,静观潮起潮落的人。
写在最后:
人这一生,最艰难的旅程,或许就是从“我”到“无我”的回归。
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自我”堡垒,而是在忘我的专注与投入中,活出生命的舒展与自由。
当你不再刻意寻找主体性,而是将身心全然交付给每一个当下时,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它。
来源:露一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