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博物馆藏的文嘉《行书致钱榖札》,纵28厘米、横23厘米,虽为尺牍小品,却藏着明代文人书法的雅致风骨。这帧手札是文嘉致友人钱榖的书信,字里行间既有私交间的随性,又显露出深厚的书法功底与金石见识。
上海博物馆藏的文嘉《行书致钱榖札》,纵28厘米、横23厘米,虽为尺牍小品,却藏着明代文人书法的雅致风骨。这帧手札是文嘉致友人钱榖的书信,字里行间既有私交间的随性,又显露出深厚的书法功底与金石见识。
文嘉作为“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之子,书法承家学却不囿于成规。此札行书笔意灵动,起笔收锋温润内敛,无刻意顿挫却见力道。笔画间牵丝自然,如“慢去”“殊为”等字,连带处轻盈不滞,尽显行书“流动而不浮滑”的妙境。字形上,他不追求规整对称,如“颜碑”二字略扁,“难得”二字稍纵,疏密错落间,透着文人即兴书写的自在感。
更难得的是,手札内容兼具生活气息与学术见地。文嘉与钱榖谈及“颜碑”真伪,点出“四面写者字体不同”“碑阴细书”的细节,又提及碑刻收藏“篆额、足跋为难得”,可见二人不仅是书友,更是金石同道。这种“以书载道”的方式,让尺牍超越了普通书信,成为明代文人学术交流与书法艺术结合的鲜活样本。
如今再观这帧手札,纸页间的墨色虽历经岁月,却仍能让人感受到文嘉落笔时的从容——没有刻意炫技,只有对书法的敬畏、对友人的坦诚。它或许没有碑刻的雄浑,却以“小而精”的特质,成为了解明代文人书法与生活的一扇小巧窗口。
释文
向日慢去,殊为怏怏,近日舍弟处如何不同孔加一行也?颜碑原是四面写者,故字体不同,后面细书乃碑阴也。此碑今极易得,但前有篆额,后有足跋为难得,一两之价亦当收之。嘉顿首复。
叔宝老兄足下。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