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传统与科技的时代对话!泰山挑山工题材作品入展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8:17 1

摘要:泰安日报讯9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幕。泰山景区特约摄影师姜东涛的摄影作品《传统与科技——泰山挑山工的演进》成功入展并获评委会推荐作品荣誉。

泰安日报讯 9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幕。泰山景区特约摄影师姜东涛的摄影作品《传统与科技——泰山挑山工的演进》成功入展并获评委会推荐作品荣誉。

在泰山拍摄的姜东涛

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重要品牌活动,该展览聚焦“三农”故事、赋能地方发展,倡导广大摄影人关注农业现实,观察农村生活,讲好农民故事,记录乡村振兴,创作优秀作品。自2011年以来,现已成功举办11届,备受全国摄影人的关注。

本次大展包括“阳光沃瀛、科技赋能、文教兴农、致富路上、乡土传承、美丽家园”6个板块,得到全国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的热烈响应。投稿作者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有中国籍的海外华侨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参评人数合计11736人,投稿作品合计6.8万余件、17.6万余幅。通过两个阶段评审以及面向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产生了本届大展116件入展作品。

姜东涛入展的摄影作品《传统与科技——泰山挑山工的演进》,以跨度七年的十二幅影像,通过“摄影+”模式为泰山文旅发展助力。他用镜头聚焦泰山挑山工,让泰山挑山工的形象进一步具象化,在平凡中发掘非凡,展现和传承了泰山挑山工精神;同时关注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以及四足机器人(机器狗)取代泰山挑山工的可能。

身为泰安人,姜东涛吃着泰山煎饼、喝着泰山泉水长大,十多年来,工作之余,他一直用手中的相机,走进泰山,捕捉泰山的风云变化,从摄影的角度展现泰山,让更多人欣赏泰山的自然之美。“直到有一天,我在泰山十八盘盘道上遇到了泰山挑山工,想起了冯骥才老师的著名散文《挑山工》。”姜东涛告诉记者,那刻起,他萌生了探究“时光里的挑山工现状”的冲动。

观众现场观展

2018年的春天,姜东涛开启了对这一群体的长期记录。7年里,他的硬盘存下1.2万张挑山工照片,更与他们同吃同住,被亲切唤作“老姜”。姜东涛还自掏半月工资购置头灯和太阳能灯,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2024年10月,作品《泰山挑山工》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并参展;2025年3月,姜东涛以《泰山挑山工》和《智能泰山“挑山工”》为摄影专题参加首届山东杰出摄影家评选,成功入选山东十大杰出摄影家(纪实类)……随着姜东涛的作品多次获奖,更多人开始关注和关心泰山挑山工这一群体,挑山工们也由原来四面透风的石窝棚搬进了泰山景区管委会为他们新建的大瓦房,还加入了景区工会,并办理了医疗保险。“作为他们的朋友,我打心里感到欣慰。”姜东涛笑着说。

挑山工这一伴随泰山数千年历史的群体,多为周边农民,以扁担与肩膀承载起景区建设物料、旅游商品及垃圾清运等重任,是泰山旅游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泰山景区年游客量连续两年突破800万人次,年垃圾量超2.4万吨,挑山工群体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问题凸显,垃圾清运成为环境治理难题。近年来,泰山文旅集团引入工业级四足机器人(机器狗)测试垃圾清运,其稳定负重、续航出色的优势初显,但80%的适用路段与险要地段的限制,以及装卸、清扫等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挑山工职业仍将长期存在。此次姜东涛入展的作品捕捉的“挑山工与机器狗对视同行”场景,成为传统坚韧与科技力量共融互补的生动注脚。

观众现场观展

照相机是冰冷的,但影像可以有温度。在拍摄过程中,姜东涛深刻感受到,科技并不是传统的掘墓人,机器狗和挑山工共融互补,共同支撑起了泰山旅游的优美环境和优质服务。“当我在泰山之巅拍摄到挑山工与机器狗相遇‘对视’,并肩前行的画面,看到的是传统与科技的对话,一个承载着千年的坚韧,一个续写着未来的可能。”姜东涛说。

拍摄创作花絮

多年来,泰山景区政策法规和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为特约摄影师提供入园便利,畅通上山通道,为摄影师们发现泰山之美、记录泰山之美、传播泰山之美,提供了良好创作条件。而姜东涛也立志“做摄影战线的泰山‘挑山工’”,继续长期关注泰山挑山工,持续用镜头诠释这份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记者:刘小东

来源:泰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