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周令飞:让鲁迅更“人间”,更当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8:15 1

摘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绍兴、厦门、南京等地的鲁迅纪念馆是纪念鲁迅的物理存在,这些对应着不同时期的鲁迅的纪念馆,以各自的内涵展示了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历程及价值。其中,位于广东文学馆的“鲁迅家”展厅,更以其“私人叙事”,引人关注。在鲁迅诞辰到来之际,鲁迅长孙、

文/周令飞

2025年9月25日是鲁迅144周年诞辰。一百多年来,有关鲁迅的话题常说常新。鲁迅的思想以其多义、普遍、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迄今未绝。

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绍兴、厦门、南京等地的鲁迅纪念馆是纪念鲁迅的物理存在,这些对应着不同时期的鲁迅的纪念馆,以各自的内涵展示了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历程及价值。其中,位于广东文学馆的“鲁迅家”展厅,更以其“私人叙事”,引人关注。在鲁迅诞辰到来之际,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特此撰文——

在中国的鲁迅纪念体系中,北京、上海、广州、绍兴四地的鲁迅纪念馆以公共历史叙事为核心,分别承载着鲁迅的思想启蒙、革命实践、政治抉择与地域根脉的精神维度,另外还有厦门、南京的鲁迅纪念馆,也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如果要建立新的纪念展馆,如何跳出传统框架?2024年5月创建的广东文学馆“鲁迅家”展览厅,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它以家庭场域为切口,构建起鲁迅精神遗产的“私人叙事”维度,形成与其他纪念馆多元互补的格局。

四个纪念馆的公共叙事

各地鲁迅纪念馆因历史背景与空间属性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共叙事重心,共同勾勒出鲁迅作为“民族魂”的公共形象。

绍兴鲁迅纪念馆 资料图片

绍兴鲁迅纪念馆依托鲁迅出生地的原生空间(周家新台门、三味书屋等),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沉浸式场景为核心,通过家族信札、早年课桌等文物,揭示绍兴民俗与家道中落对鲁迅精神底色的塑造。

其展陈逻辑将地域文化作为理解鲁迅思想的“根脉密码”,既呈现青少年时期的生命轨迹,又延伸至“上海十年”的思想成熟,构建起从乡土记忆到精神升华的完整链条,成为连接鲁迅个体生命与地域文化的纽带。

北京鲁迅博物馆 资料图片

北京鲁迅博物馆融合鲁迅西三条故居与北大红楼旧址,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以7万余件文献藏品(含《野草》手稿、6000余册藏书及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遗物)为核心,聚焦鲁迅作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思想实践。通过复原“老虎尾巴”工作室、《新青年》编辑部场景,实证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角色,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学术重镇,凸显“思想启蒙”的公共使命。

上海鲁迅纪念馆 资料图片

上海鲁迅纪念馆以“故居-墓地-陈列馆”三位一体空间为载体,聚焦1927-1936年鲁迅在沪的左翼文化活动。20余万件藏品中,左联成立大会签名册、《为了忘却的纪念》手稿等文物,构建起左翼文学运动的物质见证。通过石库门场景复原、木刻讲习会互动装置,强化其“文化播火人”的革命叙事,成为中国现代左翼文化遗产的象征符号。

广州鲁迅纪念馆 资料图片

广州鲁迅纪念馆坐落于中山大学旧址钟楼,以1927年鲁迅在粤经历为核心,通过复原卧室兼工作室、中山大学会议室等历史场景,结合《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专题,揭示“四一五”政变前后鲁迅的思想震荡。将其活动置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脉络中,凸显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政治觉醒与文化坚守,成为理解鲁迅思想转折的关键节点。

“鲁迅家”展览厅的私人叙事

与上述四地纪念馆的公共叙事不同,广东文学馆“鲁迅家”展览厅以“家庭场域”为核心,通过私密生活遗存与家风传承脉络,构建起鲁迅作为丈夫、父亲的个体生命图景,填补了鲁迅研究中“家庭维度”的空白。

展览以数百件“情感载体”为核心,聚焦鲁迅家庭生活的日常肌理:许广平的伴随两人漂泊的樟木箱,记录着从师生到伴侣的情感轨迹;上海大陆新村客厅的复原场景,还原了深夜讨论稿件、与周海婴嬉戏的家庭日常;周海婴的基辅牌相机,以及拍摄的家庭影像,则串联起三代人间的代际记忆。此外,家庭账本、《两地书》手稿、鲁迅的家庭菜谱和购物单等,不同于“横眉冷对”的符号化形象,展现鲁迅“笑声爽朗”的生活化一面。

广东文学馆“鲁迅家”展厅展出的鲁迅、许广平用过的木箱 吴小攀 摄

展览的重要篇章,在于系统呈现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周海婴如何遵从“不做空头文学家”的遗嘱,将家庭记忆延伸为对鲁迅精神的公共传承。许广平以生命守护鲁迅手稿,1950年代将数万件文物慷慨捐献给国家(包括鲁迅藏书、书信、房产及生活用品),并鼎力推动《鲁迅全集》的整理出版(亲自核对校样、撰写注释);她还积极支持各地筹建鲁迅纪念设施(参与绍兴、上海纪念馆的早期规划),通过出访苏联、日本等国扩大鲁迅的国际影响,让“民族魂”的精神辐射至更广阔的空间。

周海婴则延续了这一传承脉络:他整理出版《许广平文集》《鲁迅回忆录》,用镜头记录鲁迅相关历史现场,更在2002年创立鲁迅文化发展中心、2012年推动成立鲁迅文化基金会,通过举办“鲁迅文化论坛”“大师对话”等活动,让鲁迅精神与当代文化创新对话。

展览中,周海婴著作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周海婴摄影集》和摄影器材,以及给毛主席的书信手札,清晰勾勒出鲁迅精神从家庭到社会的传递链条——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时代语境中对“批判精神”“务实态度”的创造性转化。

厦门鲁迅纪念馆 资料图片

南京鲁迅纪念馆 资料图片

填补研究空白,开创纪念新路

四地纪念馆与“鲁迅家”展览厅的差异,本质上是“公共历史”与“私人生命”的叙事分野,折射出名人纪念范式的演进。

从空间属性看,前四馆依托原生建筑或遗址,“鲁迅家”则完全脱离物理原境,以叙事重构家庭场域;从叙事重心看,前者以“公共使命”(思想、革命、政治、地域)为轴,后者聚焦“私人生命史”及“家风传承”,形成二元互补;从文物价值看,前者侧重“思想载体”(手稿、文献),后者侧重“情感载体”(生活用品、家族遗物);从功能定位看,前者服务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或政治象征,后者则探索“家族记忆的公共转化”,从家庭温度、家族回忆、家风传承到家国情怀的维度,开创了“家风展览”的新范式。

“鲁迅家”展览厅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宏大的文化符号拉回具体的家庭场域,让“家风传承”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历史现场。它所展示的鲁迅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平等的夫妻关系、尊重个体的教育理念),既反叛了封建家训的等级观念,又继承了“修身齐家”的传统内核,更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平等精神,为当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历史范本。这种转向不仅丰富了鲁迅研究的维度,更让“鲁迅精神”从“神坛”走入“人间”——证明伟大的精神往往植根于日常的坚守,崇高的追求常常始于家庭的滋养。

从绍兴的乡土根脉到北京的思想启蒙,从上海的革命实践到广州的政治抉择,再到“鲁迅家”的家庭温情与精神传承,中国鲁迅纪念体系已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格局。“鲁迅家”展览厅以其对“私人叙事”和“传承脉络”的深耕,不仅填补了鲁迅研究的空白,更开创了名人纪念的新路径——在公共与私人、宏大与细微的交织中,让鲁迅精神获得了更贴近当代人的生命力。

原文见《羊城晚报》2025年9月25日A7花地版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