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直言美股估值过高,美联储在通胀与就业间走钢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8:00 1

摘要:美东时间9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上周宣布降息后的首次公开演讲中释放复杂信号。一方面为进一步降息留下空间,另一方面直言不讳地警告股市估值过高。这一矛盾表态导致美股大盘应声下挫,三大指数结束三连涨势头。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周淇然

美东时间9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上周宣布降息后的首次公开演讲中释放复杂信号。一方面为进一步降息留下空间,另一方面直言不讳地警告股市估值过高。这一矛盾表态导致美股大盘应声下挫,三大指数结束三连涨势头。

一、政策背景与讲话要点

鲍威尔此次讲话发生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决定降息25个基点之后。在题为“经济展望”的演讲稿中,他基本重复了上周新闻发布会上的论调,但问答环节的即席表态却引发了市场震荡。他明确表示,“从许多指标看,股市估值相当高”,这一直言不讳的警告成为打压市场情绪的直接诱因。

对于美国经济现状,鲍威尔描绘了一幅复杂图景。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率约为1.5%,低于去年的2.5%。劳动力市场虽然失业率仍处于低位,但已显现疲软迹象。与此同时,通胀形势也不容乐观,最新数据显示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核心PCE价格上涨2.9%,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鲍威尔特别强调当前面临双向风险——如果降息幅度过大或速度过快,可能无法有效控制高通胀;而如果货币紧缩维持太久,则可能无谓地拖累劳动力市场。这种困境使得美联储的决策环境异常复杂。

二、关税影响与通胀前景

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关税问题,鲍威尔给出了相对明确的判断。他认为“合理的预期是,关税对通胀将有短暂影响,只会导致一次性的价格波动”。然而,他特别澄清,“一次性”的波动并不意味着“立即发生”,可能会持续几个季度。

TradeStation的市场策略全球主管David Russell分析认为,鲍威尔是在为“今年第四季度关税导致通胀上升的预期情形做铺垫”。他这样做是为了在应对政治压力时给自己留有余地,同时通过强调关税的影响是暂时的来缓和舆论。

从通胀传导机制看,鲍威尔指出关税影响需要时间才能渗透到整个供应链,这意味着未来几个季度通胀数据可能呈现上升趋势。然而,他坚持认为这种影响应该是暂时的,不会改变长期通胀预期。

三、股市估值与金融稳定

鲍威尔对股市估值的最新表态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当被问及美联储是否对较高的资产价格水平持更宽容态度时,鲍威尔明确表示:“从许多指标来看,例如股票价格,目前的估值相当高。”

这一表态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近年来,美联储官员通常避免直接评论资产价格,担心引发市场过度反应。鲍威尔此次打破常规,可能反映美联储内部对股市泡沫风险的担忧正在上升。

然而,鲍威尔同时强调“金融稳定的风险并未增加”,认为“银行业资本头寸良好,家庭的财务状况良好”。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反映了美联储的平衡考量:一方面承认估值偏高的事实,另一方面试图避免引发市场恐慌。

四、政策展望与市场影响

鲍威尔此次讲话为未来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线索。他关于政策利率“仍有适度限制性”的判断,暗示如果经济数据继续走弱,美联储可能进一步放松政策。

对于10月份的下次货币政策会议,鲍威尔并未给出明确信号。这种模糊性本身具有政策含义,表明美联储希望保留灵活性,根据未来数据决定政策走向。目前市场对10月降息的预期约为50%。

鲍威尔还间接回应了近期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批评。他回顾了金融危机和疫情时期美联储采取的措施,强调这些“非同寻常的措施”是为了“避免更严重的经济危机”。针对那些认为美联储某些举措是出于政治动机的指控,鲍威尔直言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五、经济前景与风险平衡

展望美国经济前景,鲍威尔描绘的图景喜忧参半。积极方面包括:家庭财务状况总体健康,银行业稳健,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挑战方面则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市场疲软,通胀居高不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鲍威尔对劳动力市场的描述——“活力不足、略显疲软”。他指出企业正处于“解雇水平偏低、招聘活动也偏低的状态”,这种判断暗示劳动力市场可能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关于人工智能的影响,鲍威尔持谨慎态度,认为“现在判断AI的影响为时过早”。他将招聘放缓更多归因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一判断对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风险平衡方面,鲍威尔明确表示“近几个月,风险平衡已发生明显转变”,这正是美联储决定降息的主要原因。从风险偏好看,美联储似乎更担忧就业下行风险,而非通胀上行风险。

美联储正走在一条异常狭窄的政策道路上,左侧是通胀反弹的悬崖,右侧是就业下滑的深渊。鲍威尔的讲话反映了这种两难处境。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将至关重要,特别是就业市场和通胀指标的演变,将决定美联储下一步行动。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和经济放缓,美联储的政策抉择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审视。(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