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21日,美国密西西比州贝圣路易斯市一名77岁男子,因被船用拖车划伤腿部不幸离世。这一看似普通的伤口之所以酿成悲剧,根源在于其腿部划伤处感染了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地球是一个奇迹
环境|全球
半咸水能够促进某些微生物生长,这类微生物适合在温暖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繁殖。| 国家地理图片集
2025年7月21日,美国密西西比州贝圣路易斯市一名77岁男子,因被船用拖车划伤腿部不幸离世。这一看似普通的伤口之所以酿成悲剧,根源在于其腿部划伤处感染了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近期已有多人感染该细菌并引发关注,他便是其中一例。这种细菌会导致皮肤水疱快速扩散,不仅破坏组织,还可能迅速引发败血症、截肢,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发生150至200例此类严重感染病例,尽管发病率不高,但致死风险极高——五分之一的患者会在感染后短短几天内死亡。
创伤弧菌(V. vulnificus)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食肉细菌”。它偏好在咸淡水交汇的温暖半咸水中生存,且能在这类环境中大量繁殖。
过去,这类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如今,感染范围不断北扩,远至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均已出现相关病例记录。
过去30年间,墨西哥湾沿岸与美国东海岸的确诊感染病例数更是增长了8倍。 “这是美国代价最高的水传播疾病。一方面,它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后果严重;另一方面,治疗过程始终难度重重。”瑞典斯德哥尔摩乌梅奥大学(Umeå University, Stockholm, Sweden)流行病学家扬·卡洛·塞门扎(Jan Carlo Semenza)指出。
2023年,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重点阐述了气温升高与两种弧菌、钩端螺旋体及隐孢子虫(一种寄生虫)之间的关联。 塞门扎的研究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一些水生病原体不仅出现频率更高,还在向新的区域扩散。
科学家还推测,气温升高正悄然改变人类面临的感染风险——一方面,人们对空调的需求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在存在风险的水域停留的时间也随之变长。 “弧菌这类水传播疾病,不仅找到了更适宜生存的环境,感染人群的抵抗力也在下降。”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内科主任、佛罗里达传染病研究所前所长约翰·辛诺特(John Sinnott)解释道,“如今患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弱,更难抵御感染。”
以糖尿病为例,这种疾病会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变慢,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此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还更容易感染军团病——这是一种由嗜肺军团菌引发的严重呼吸道疾病。 “虽然目前这类感染还比较少见,但我们担心的是,若水温持续升高,未来感染病例可能会越来越多。”
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地区医疗中心(Orlando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Florida)传染病专家丹尼尔·伊根(Daniel Egan)表示。
2022 年 10 月 1 日,佛罗里达州遭遇飓风 “伊恩”(Hurricane Ian)袭击后的景象。该州数据显示,风暴过后,创伤弧菌感染病例大幅增加,佛罗里达州共报告 28 例感染病例,其中 7 人死亡。| 国家地理图片集
为何气温升高会推高感染病例?
过去30年间,全球海表温度大幅上升。2024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变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密切相关。 “海表温度升高和感染病例增加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塞门扎强调。
他尤其关注生活在半咸水中的弧菌:温暖的水温、适宜的盐度,再加上水中的营养物质,为这类细菌创造了绝佳的繁殖条件,使其能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同时,半咸水也是牡蛎等贝类的理想栖息地,而贝类一旦感染弧菌,就可能成为人类感染的“传播媒介”。
尽管水体中一直存在弧菌,但细菌密度越高,人类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弧菌的最佳生存温度在20摄氏度35摄氏度之间,随着夏季高温逐渐延伸到秋季,这类细菌的活跃期也相应变长。
2025 年 7 月 30 日,纽约市遭遇热浪袭击,民众纷纷前往布鲁克林区的康尼岛(Coney Island)避暑。专家表示,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变长,人们暴露于某些疾病的风险窗口也随之延长。| 国家地理图片集
研究机构“气候中心”(Climate Central)去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各城市的极端高温天数平均增加了一个月。 在塞门扎看来,高温天气的影响不止于此——除了为细菌繁殖提供便利,还会促使人们更频繁地前往水域活动,进一步增加感染机会。
此外,长时间高温还会导致水体水量减少,剩余水体中的细菌密度随之升高,这也会加大感染风险。
除了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等几种更常见的弧菌,如今被检测到的频率也在不断上升。这些细菌引发的症状各不相同,轻则导致胃肠道不适、发烧,重则引发皮肤感染性蜂窝织炎。
值得注意的是,弧菌虽多存在于沿海半咸水中,但淡水中也可能潜藏危险微生物。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Naegleria fowleri)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它引发的感染极为罕见(美国每年仅约10例),但一旦感染,致死率几乎是100%。
这种阿米巴原虫会通过鼻腔进入人体,随后沿着嗅神经侵入大脑,进而破坏脑组织。它之所以致命性极强,关键在于其并非细菌——这意味着医生无法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
自1965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由这种致命阿米巴原虫引发的病例,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长。美国最近一例病例发生在南卡罗来纳州:一名12岁男孩在该州中部的默里湖游泳时,感染性水体进入鼻腔,最终不幸离世。
空调与自然灾害:隐藏的疾病风险
随着气温升高,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等其他水传播疾病的病例数也显著增加。这种疾病由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引发,过去主要在美國东北部的城市出现;如今,中西部地区也发现了相关病例,且感染时间不再局限于夏季,炎热的秋季也成了高发期。
21世纪初以来,军团病感染病例增长了84%以上,约10%的感染者会因此死亡。 研究表明,降雨量增加、湿度升高、气温上升,都会导致水体中嗜肺军团菌数量增多。不过,人类感染这种细菌最常见的途径,是吸入受污染的水雾——这些水雾可能来自空调冷却塔、热水浴缸、桑拿房、游泳池或戏水池。
塞门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感染风险增加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空调使用频率提高,二是一年中在游泳池、热水浴缸和戏水池活动的时间变长。“天气热的时候,人们会更依赖空调,而这恰恰增加了感染军团病的可能性。”塞门扎解释道。
今年初夏,纽约市就爆发了一场军团病疫情,共确诊114例病例。经调查,此次疫情的源头是东哈莱姆区大型空调机组的冷却塔——这些冷却塔产生的受污染水雾,扩散范围可达数英里,最终导致大量人群感染。
除了空调使用增加,气温升高还会让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上升。伊根指出,强风暴会使水体沦为充满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水坑”。有研究显示,过去40年间,强度达到3级及以上的强飓风数量,已经增加了一倍多。
“灾后往往伴随着废弃物堆积和洪水泛滥,人们不得不在布满细菌的水中行走。”伊根说,“这种情况下,只要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或者脚部被碎玻璃等物品划伤,就会立刻面临感染风险。”
如何防范水传播疾病?
针对创伤弧菌这类通过伤口感染的疾病,伊根给出了简单直接的预防建议:如果皮肤有伤口,就不要下水。若开放性伤口不慎接触到水体,需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之后每12小时更换一次干净的绷带包扎伤口,且必须等到伤口完全愈合后,才能再次进入水域。
飓风或特大洪水过后,切勿进入浑浊不清、看不到水底的水域。这类水域不仅难以避开障碍物,还很可能已被污染,感染风险极高。如果不慎划伤皮肤,要留意感染的常见迹象,比如发烧、寒战、夜间盗汗、乏力或身体不适感。
若伤口出现红肿、发热、流脓等情况,很可能已经发生感染。
而像创伤弧菌这类严重感染,会在几小时内导致感染部位周围出现快速扩散的红肿。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必须立即前往急诊室就诊,切勿延误治疗。
撰文:Sara Novak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