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电动化焦虑真相:怕的不是中国车企,是欧盟这道红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9:55 1

摘要:说实话,虽然这些车大多还没能量产,但看他们你追我赶、互相盯着对方出招的架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在电动化这件事上,这几家平时端着架子的主儿是真急了。

2025年9月慕尼黑车展刚结束,BBA这三家德系豪华车巨头就搞出了大动静,宝马、奔驰、奥迪齐刷刷拿出了自家最重磅的纯电车型。

说实话,虽然这些车大多还没能量产,但看他们你追我赶、互相盯着对方出招的架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在电动化这件事上,这几家平时端着架子的主儿是真急了。

宝马这次放的大招是“新世代”系列的首款量产车BMWiX3,据说花了五年才研发出来,全球首发就选在了慕尼黑,中国版本要到明年才会推出。

10分钟能充够跑400公里的电,CLTC续航还能超700公里,单看这些数据确实挺能打。

不过我觉得,五年磨一款车,一方面能看出宝马对电动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之前在电动化上确实有点慢了。

奔驰那边也没闲着,带来了GLC的纯电版,同样明年国产,更有意思的是,奔驰宣布要把EQ品牌淘汰掉,以后电动车不用EQA、EQE这种名字了,改用“Electric”命名。

本来觉得奔驰改名字只是小操作,后来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分不清EQ系列和燃油版的区别,名字又长又绕,现在改了倒也清爽,算是及时调整了。

奥迪的动作更实在,一边展示了2027年才量产的ConceptC纯电概念跑车,另一边上汽奥迪的E5Sportback已经在9月16日正式上市了,23.59万到31.99万的售价,上市半小时订单就破了10153台。

老实讲,这个订单数看着吓人,但细想一下,这个价格比奥迪不少燃油车还亲民,能火也在情理之中,就是不知道交付后口碑能不能稳住。

新车刚亮相,舆论场就吵起来了,奔驰设计总监戈登·瓦格纳直接开炮,说奥迪ConceptC的中控屏“缺科技感”,宝马那43.3英寸的全景屏又“太分散注意力”。

搞不清他是真觉得对手设计不行,还是为了自家新车博眼球,反正豪华品牌之间这么直白地互怼,还真不多见。

之前还有媒体说奔驰要从宝马那儿买动力系统,用来应对欧7排放标准,结果没几天奔驰CTO马库斯·谢弗就出来辟谣,说这是假消息,还强调奔驰自己的动力总成没问题。

这事儿一看就知道,BBA之间就算有合作的可能,竞争也永远是第一位的,想让他们真心抱团太难了。

很多人觉得BBA这么急,是怕中国车企抢市场,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

看销量数据就知道,2025年上半年,奔驰纯电动车才卖了8万多辆,比去年还少了不少,在总销量里占比也就8成多;奥迪卖了10万辆出头,虽说比去年多了些,但占比也才1成多;宝马新能源卖得最好,31万多辆,占比2成多,可跟中国市场快一半的新能源渗透率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再看中国市场8月的销量,宝马除了MINI之外的纯电车型,一个月才卖3329辆;奔驰所有纯电车型加起来还不到900辆;奥迪更惨,连400辆都没到。

就这销量,说BBA怕中国市场,实在有点说不通,那他们真正焦虑的是什么?答案在欧洲,欧盟早就定了2035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到时候新卖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都得是零排放,还要求2026年起主干道路每60公里就得有个充电站。

可欧洲自己的进度跟不上啊,2020年到2024年,插混车型的份额才从11%涨到24%,照这速度,2025年根本达不到目标。

欧盟还拿中国举例,说中国这几年插混份额从5%涨到47%,证明快转型是能做到的,言下之意就是欧洲车企没尽力。

更麻烦的是基础设施,德国现在才15万个充电桩,车和桩的比例差得老远,想充电都得排队,宝马CEO奥利弗·齐普策都说了,德国要把电网扩建好,得花30到40年。

EY还测算过,欧洲到2035年要建270万个公共充电桩,得花1340多亿美元,这么大的投入,这么长的时间,车企能不焦虑吗?

更何况,像非洲那些地方,短期内根本实现不了电气化,再加上原材料成本又高,不少车企都开始放慢电动化计划了,BBA夹在政策和现实中间,想不急都难。

押宝中国有局限

既然欧洲本土不好搞,BBA就把宝押到了中国,跟中国企业的合作越来越深。

奥迪跟华为合作搞ADS高阶智驾,还用上了鸿蒙座舱,跟宁德时代一起开发电池包;奔驰跟吉利一起做smart品牌,跟腾讯合作云计算,2025款CLA还装了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听说还想跟吉利一起搞插混系统;宝马早在2012年就跟宁德时代合作了,现在一起推进大圆柱电池量产,还跟华为、阿里分别合作鸿蒙生态和AI技术。

不光是合作,BBA还把不少决策权交给了中国团队。

宝马中国团队能决定ADAS的上市级别和界面设计,以后连内饰都能自己定;奔驰2025款长轴距GLESUV,就是中国团队主导的,轴距加长了,后排座椅也优化了;奥迪更直接,跟上汽奥迪一起搞了个新品牌“AUDI”,全由中国团队说了算。

不过问题也不少,先说产品竞争力,奥迪E5Sportback的CLTC续航是550公里,而比亚迪唐EV能跑730公里,这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且BBA的智能化大多靠跟中国企业合作,时间长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就容易模糊,这可不是好事。

再说全球的问题,中国市场能帮BBA多卖些车,缓解下短期压力,但欧洲充电桩缺口大、非洲等地区电气化难的问题,中国市场解决不了。

1340亿美元的基建投入,不是靠在中国卖几辆车就能凑出来的,所以说,BBA现在搞的这些本土化动作,能解燃眉之急,但没法从根本上消除焦虑。

想真正在电动化转型里站稳脚跟,还得自己搞核心技术,同时推动欧洲那边加快基建,不然就算在中国市场做得再好,欧洲的政策红线还是绕不开。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