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绪”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如此显著的关键词。流量时代,戳中舆论“情绪”就意味着点中流量穴位,“情绪”成为流量的底层逻辑。可以说,今天的网络生态已经和“情绪”高度绑定。
当情绪泛滥,理性也就难有生存空间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当下信息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相关部门介入的深层动因。
“情绪”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如此显著的关键词。流量时代,戳中舆论“情绪”就意味着点中流量穴位,“情绪”成为流量的底层逻辑。可以说,今天的网络生态已经和“情绪”高度绑定。
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专项行动剑指这4类突出问题,传递出清晰信号:煽动对立、贩卖焦虑、宣扬暴力等网络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单就情绪而言,正面、负面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就像愤怒,驱动人们追求正义;恐惧和焦虑,驱动人们预警和识别危险;悲伤,让人们学会面对失去……但如果这些情绪被无限放大,个体持续被裹挟其中,危害的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情感协调,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生态和发展趋向,有百害而无一利。从这个角度来说,负面情绪本身没错,是需要疏导的情绪,错在为各种私利和目的“恶意挑动”,把整个网络生态弄得乌烟瘴气。
就像婚恋焦虑和性别对立。焦虑必定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这中间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真问题,但当被恶意挑动形成极端对立的情绪后,就失去了思辨对话的空间,只剩下撕扯和谩骂。这种恶意挑动也不难发现,想想网络上的水火不容,再看看生活中的两性共处,网络对极端情绪的放大效应就不言自明了。
根据部署,本次专项行动将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其中的关键落点就在“平台”上。追逐流量是平台的生存和逐利本能,而被挑动的情绪是滚滚流量的天然原料。尽管平台的算法和流量逻辑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外部性”,大家都在乌烟瘴气的网络环境中难以顺畅呼吸,但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干预,平台就不会有动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平台的成本看似只有其自身的投入,实则还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公众注意力资源的错配,理性的丧失,社会的撕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等等,哪一项都是隐性的,哪一项带来的后果都是难以预估的。要求平台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对应的正是这部分社会成本。
9月11日以来,小红书、快手、微博、今日头条等几大网络平台因破坏网络生态被约谈,就是清晰的治理信号。如何从机制上推动建设更合理的平台算法和推荐逻辑,让平台不再释放“负外部性”,考验着一系列整治行动的成果。
当然,收割流量的不仅是网站平台,还有各类账号和MCN机构。在敦促网站平台改变流量“指挥棒”的同时,也要对各类吃恶意挑动情绪馒头的账号和MCN机构严厉打击。如果任由一个个这样的账号大行其道,只会“劣币驱逐良币”,引发跟风效仿,不断拉低网络社会的底线。
对于网络世界,人们经常会想到“乌合之众”,在人群中,智商和理性都会降低;但还有一句老话,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近年来,在网络走向极端化对立化的同时,每一次网络热点的背后,也不乏网络自动纠偏和净化的身影。这同样是网络文明进化的希望和力量。最终决定互联网走向的,仍然是每一个成熟的网友,是正在上网的你我。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