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生日有没有和古人重合的?如何低调宣布自己的生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3:05 2

摘要:据说有些人会好奇,自己的生日有没有和历史人物重叠?有。有针对过。每年6月18,不算无聊,会被问是不是跟某某帝王同一天。其实翻资料很容易发现,历史上的生日记载并不多,准确时间也模糊,阴阳历互换,还有些只找到了忌日。头痛!也有人喜欢攀附古人,觉得名字或日期有点缘分

据说有些人会好奇,自己的生日有没有和历史人物重叠?有。有针对过。每年6月18,不算无聊,会被问是不是跟某某帝王同一天。其实翻资料很容易发现,历史上的生日记载并不多,准确时间也模糊,阴阳历互换,还有些只找到了忌日。头痛!也有人喜欢攀附古人,觉得名字或日期有点缘分。就像每年11月12日,总是有人会提及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生日。可是,仔细查查,孙中山的生日其实也有多个版本,有说是阳历,有说是阴历,哪个更准确呢?网上资料也不总一致。这到底重要吗?

聊到“低调宣布自己的生日”,办法挺多。有人悄悄换头像,一天时间,等着好友察觉,有的发一张平淡的风景照配上“今天心情蛮好”的文字,不明确说,却在意别人猜到。有的更隐蔽,只在朋友圈转一条自己喜欢的音乐,说是给自己庆祝。有数据——某平台数据显示,每年生日的相关话题浏览量,包括“生日低调”“怎么低调过生日”等,2023年同比增长了17%。原来不是只有我在琢磨这事?低调变成了常态,但又希望能被注意的人还是多。

“生日跟古人撞了”的话其实好玩。如果跟秦始皇、武则天、生在同一日,心里多一点奇妙,仿佛无形中跟历史做了连接。有网友在豆瓣、知乎上晒过自己“和曹操同一天”,一众评论开始各种段子,“那你是不是也喜欢做诗?”有人主动讲,自己借此和家里人科普历史知识。“爸,你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曹操的生日!”气氛突然活跃。细想,在日常里夹杂一点历史梗,反而让人与人互动更丰富。平台评论区的互动量普遍高于平时发生活照或吃饭动态,比如6月18这天的相关话题,互动数超平时三倍。

不过,大家不太认真查过古人的生日到底准不准。明明光绪皇帝的生日是7月25,清朝官方记录,年号也清楚,但在网络流传的还有不同说法,有些甚至差了两三天。中国古代有阴阳历换算问题,加上有些皇帝的出生只是“吉日”,不一定真实。想说和“李时珍同一天”,但明代档案的“六月初六”,和现在的阳历推算出来的其实是7月。而且,民间对生日不看重,普通人根本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有些地方只记生辰八字,这就很乱!

生日和历史人物同一天这件事,有人拿来做噱头,有人则根本无所谓。不少历史博主,自己每年生日会做一期短视频,盘点跟自己同天出生的名人,顺手把各路段子一起整了。流量还可以,观众留言也多。有的观众主动报上自己的日期,让博主帮忙查查谁是“同日出生”的名人,这就变成了互动游戏。其实,背后还是大家对“与历史连接”的一种小心思,尤其当生活比较单调时,借助这些小梗给自己找乐子。

有人反而避讳跟某些历史人物同一天。大约2019年开始,“忌日撞生日”的冷段子就偶尔在社交平台出现。不是所有历史人物都能碰巧选到吉利的日子,譬如7月7日,既是抗战纪念日,也是某些历史人物的忌辰。有网友吐槽,“每年生日都看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莫名有点不开心。”这个跟文化习惯也有关。传统上避忌仍旧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有人还刻意避开子女的生日与祭日撞车。

讲真,现代人过生日其实没那么执着。数据来看,2022年全国有超过30%的年轻人选择“不公开”生日,仅在私密群里庆祝。与其大张旗鼓,不如默默自己过。有的甚至连蛋糕都省了,改用下午茶或简餐。对外只发些无关紧要的消息,反而如同留白。调查显示,95后群体中,低调过生日比例比80后高出一倍。为什么?或许是怕尴尬。毕竟公开生日有点像“自我推销”,也有人觉得没有必要。

但,有人想借生日“刷存在感”。社交平台的气氛容易带跑,大概是看到别人都发了,自己不发也奇怪?微信朋友圈每年8月都有一波“生日信息流”,据2023年统计,流量高峰点集中早上9点-10点,就在你刚到单位的时候。有人用一句话敷衍“生日快乐”,有人直接用表情顶掉,区别很大。朋友多的容易收到一堆祝福,朋友少的反而会更在意“有没有人记得”。人嘛,总是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但归根结底,有没有和古人撞生日,低调还是张扬,还是自己说了算。有人主张完全不提,对外谁也不说,家里自己热闹一下。也有人用“暗号”式表达,例如朋友圈里突然用一句“今天什么都不想做”,好友心照不宣,实际是在等一句祝福。还有人打趣,“不过生日,省下多一顿外卖”。其实,自己开心最重要。

现实中,很多人压根不查古人的生日,还有人根本不想提自家生日。也有网友讲,“我跟岳飞同一天出生,其实也没啥特别。”这种心态,和过去讲究“贵人命”,天命所归很不一样,更多是拿来玩笑。也许,小概率事件总能给生活多加一点戏剧性,不过看多了也麻木了?有意思的是,网上的“生日同日数据”有点水,很多名人生日是后世推算,甚至是民间流传,今年还流行用AI算“名人生日对照”,但准确性很一般。

有人反复在某些平台查自己的生日和历史事件,结果每年查都不一样。有时是民间大事,有时是名人去世,别说,信息也挺杂乱。甚至有一派观点觉得,生日只是生活的一个节点,恰巧并无特别之处,何必强行联系历史名人。反过来,部分网友希望“低调”背后其实是“过生日专属感”的一种表达。有点自相矛盾——既想被关注,又不想张扬。

曾有报道,部分年轻人用“生日悄悄话”代替传统生日会,直接在社交群里用匿名方式,朋友不直接说祝福,却送来一份外卖,气氛自然又不尴尬。大家的方式真有差异,有人习惯公开,有人太低调,不说也行。甚至,有极个别外企职员每年生日被公司强制安排群体祝福,结果有人公开反感,“这是我的私事,为什么要全公司都知道?”微博上有大厂员工匿名吐槽,公司生日提醒比家人还准,瞬间变得压力很大。

还有一种奇葩方式,部分学生会在B站录制VLOG,不提生日,只拍当天的校园见闻,让懂的人自己留言祝福。圈层交流越来越碎片化,有人选择带上历史名人的名字做标题,吸引流量;也有人完全不提,让一切顺其自然。生日模式变多了,低调不是唯一选择,其实张扬也没什么不好。不拘一格,才是最新趋势。

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生日”和“古人”这两件事联动,大部分是玩梗为主。能不能击中自己的内心,其实还是看个人。大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也有各自的习惯。低调,还是高调,撞不撞古人,都不是正经的大事。一点点趣味,偶尔玩一下,也许就够了。

来源:疏影横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