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喊话阿富汗 “归还” 巴格拉姆基地,阿方强硬拒、中方表支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9:22 4

摘要:深夜一记重锤,把沉寂了三年的名字砸回风口。巴格拉姆,又被点名了。9月21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丢下一句狠话:阿富汗不把基地“归还”,就会有糟糕的事。短短几行,像通牒,也像挑衅。美国网民炸锅,阿富汗临时政府立刻顶了回去。新华社很快转发了阿方声明,中方表态清晰。

深夜一记重锤,把沉寂了三年的名字砸回风口。巴格拉姆,又被点名了。9月21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丢下一句狠话:阿富汗不把基地“归还”,就会有糟糕的事。短短几行,像通牒,也像挑衅。美国网民炸锅,阿富汗临时政府立刻顶了回去。新华社很快转发了阿方声明,中方表态清晰。

阿富汗方面没有犹豫,外长穆塔基当天就发声明,直线回应:阿富汗是主权国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外国驻军。措辞干脆,像把门从里侧顶了一根木棍。阿临时政府这几年反复念的那句话又出现了:阿人主导,阿人所有。这个态度,与其说是外交辞令,更像战争创伤后的本能。

中方媒体跟进也很快,新华社刊发消息,肯定阿方的立场。这个“肯定”,分量不轻。放在最近的背景里看更清楚,不久前,中方接收阿富汗临时政府大使递交国书。此刻再公开支持,意味着态度持续且稳定。镜头拉远,画面里出现了三种声音:特朗普的高分贝喊话,喀布尔的硬拒,中方的点头。谁热闹,谁稳,谁被动,观众一眼能分出层次。

巴格拉姆是什么,对于外界,它是一段历史的浓缩。上世纪由苏联修建,后来被美军大规模扩建,跑道长到能起降重型运输机,围墙高耸,内部像一座城。反恐战争二十年,这里是中枢。空袭指令从这里飞出,情报与后勤在这里汇聚,一度也有拘押设施的阴影。这个名字,在阿富汗众多家庭的记忆里,带着轰鸣与尘土的味道。

2021年,美军仓促撤离。夜里断电,仓库还亮着冷冷的出口标识,人没了,设备散着,狗叫声在空空的机库里回音。当地人在门口围观,议论,不解。接管的混乱持续了一阵子。之后,阿临时政府明确给外界画线:不会再有外国驻军。那句话像范本,被一遍遍复述。这次面对特朗普的“归还”,他们的反应不只是制度上的原则,更是尊严的防线。

特朗普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说这番话?美国国内不缺猜测。选战气氛很足,公共议题需要不断被点燃。巴格拉姆这个符号,熟悉、刺眼、能带出情绪。有人把它解读成虚拟威胁,更多是制造存在感。问题在阿富汗那边,这类话不会被当作调侃。这里的每一次外部触碰,都会引发实打实的政治回响。

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声明在喀布尔被快速传播,当地社交平台上有短视频拍到办公大楼外的画面:安保平静,行人如常。有人在评论区写下:我们不想再回到从前。短短一句,沉甸甸。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地缘政治的拉扯,落地就是炸点、封路、断水断电的恐惧。大家更愿意聊粮价和工作,不愿再被军事基地绑架生活。

中方的表态让画面出现反差,官方语境里,主权与独立被远近两重镜头反复强调。对阿富汗来说,这是一剂稳心丸。对国际舆论,构成鲜明对照:阿富汗的拒绝有根有据,得到区域大国的公开认可。那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气场,借由媒体话筒扩散开来。

历史在背后不停提醒人,冷战年代,外力在这片高地上修路、铺跑道,留下的是伤痕与空洞。美苏都来过,又都离开。阿富汗以前很难说不。现在看起来,他们至少敢把“不”说在公开镜头前,而且不只是嘴上说。底气哪里来,一部分来自多年战火后的求稳心态,一部分来自周边国家的态度,另一部分来自外军已撤的现实。

基地到底是什么,对超级大国,它是一种存在方式。地图上插旗,实际是插在别国土地上。对小国,它可能是保障,也可能是枷锁。阿富汗用巴格拉姆做了选择题:宁可慢点,也不再让别人进驻。这种选择很难,但越来越坚决。

注意力被特朗普的句式吸走,也挡不住一个事实:美国这次没有同步抛出具体动作。没有听到军方安排的风声,没有看到外交部门的后续细节。舆论的雷达扫过去,画面里只有一条强硬的帖子,和一片躁动的留言。这给了反对者空间,也让阿富汗的拒绝显得更有力。

很多观察者说得明白:这像旧剧本的回放。过去的恐惧被唤醒,情绪一阵子会冲高。但真正能改变局势的,还是实招。此刻没有实招,就只剩声浪。阿富汗的声明里,主权和独立被重复,那是他们当下最在意的两个词。中方媒体在报道里把这两个词加粗,也在国际舞台上打了一个标记。

也得看阿富汗社会内部的反应,过去两年,他们在努力恢复秩序。不算顺利,但也走过最乱的阶段。这时候再冒出“归还基地”的口号,就是往社会神经上扎针。穆塔基的声明把针拔掉了,动作迅速,语气冷静。对内是一种安抚,对外是一道红线。

人们也会问:这会不会成为新对抗的起点。现在看,悬着。没有迹象显示美国要把网络言论升级为现实行动。当然,政治语言的走向很难预测。下一条帖子会不会更强硬,或突然转弯,谁也不敢打包票。阿富汗显然准备好了重复那句:不接受。中方也已经把态度摆在台面上:尊重、支持、不干预。

这一次,巴格拉姆成了道具,也成了镜子。照见了美国政治语境里的焦虑与怀旧,照见了阿富汗在伤口愈合期的警觉,也照见了区域大国处理敏感议题时的分寸。最有意思的是节奏。社交媒体跑得快,外交与安全跑得慢。快与慢的错位,制造了噪音,也给了人群想象空间。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一场口水战。可每一场口水战背后,都对应着真实的人和真实的土地。巴格拉姆的跑道还在,墙上的弹痕也许还在。那里的人希望看到货车进出、民航起降,而不是军机轰鸣。这份朴素的愿望,不该被任何人的激情发言随意打断。

9月21日的夜里,一条帖子,一纸声明,一则报道,三股力量在同一个时点上交叉。有火、有冷、有笃定。事情会不会继续升级,要看接下来的动作。也要看各方能不能把情绪压住,把分寸拿稳。

来源:麒元点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