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祛风湿清热药》系列的第五期。我们就从祛风湿清热药的第五味药秦艽继续给大家介绍了。
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祛风湿清热药》系列的第五期。我们就从祛风湿清热药的第五味药秦艽继续给大家介绍了。
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
《神农本草经》记载:
秦艽,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
秦艽,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胃大小肠三经。主骨蒸,肠风泻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风湿,疗黄胆,解酒毒,去头风。菖蒲为使,罗纹者佳。按:秦艽苦则涌泄,为阴,故入大小肠以疗诸湿;辛则发散,为阳,故入阳明经以疗诸风骨蒸之证;亦湿胜风淫所致,宜并理之。
《本草害利》记载秦艽:
〔害〕泄散疏利之品,凡下部虚寒,小便不禁,大便滑者勿服。
〔利〕苦寒平,入胃、肝、胆、大小肠五经。祛风活络,养血舒筋,退热退黄,利湿通淋。
〔修治〕二八月采根,曝干用,形作罗纹相交,长大白左纹者良。
各家论述:
①《本草乘雅半偈》: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②《本草备要》:秦艽,去肠胃之热,益肝胆之气,养血荣筋
③《名医别录》:秦艽,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④《日华子本草》:秦艽,主骨蒸,治疳及时气。
⑤《珍珠囊》:秦艽,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秦艽
秦艽是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病症的治疗。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环烯醚萜类、三萜、木脂素、黄酮、生物碱、甾体、多糖等类型成分。
秦艽具体运用小提示:
1、秦艽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对多种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
2、秦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能有效清除DPPH等自由基,发挥该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类成分)
3、秦艽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其醇提物对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多种念珠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秦艽和黄芪混合提取液具有一定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
4、秦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祛风湿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环氧酶而产生)
5、秦艽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其水提物可抑制自由基以及脂质过氧化物产生, 从而发挥保肝作用)
6、秦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长梗秦艽酮能够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原位胰腺癌BXPC-3细胞和人胰腺导管上皮癌PANC-1细胞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
7、秦艽具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秦艽碱甲有较强的心脏抑制作用, 推测其降压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
8、秦艽具有一定的润肠通便作用。
秦艽图示
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秦艽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师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故事吧。
战国时期,秦国四处征战,士兵们常年征途,饱受风餐露宿之苦,许多人因此染上腿痛、膝疾。因缺乏有效治疗,病情久而成疾,甚至在战场上因行动不便而丧命。一位年轻军医亲眼目睹挚友因腿疾而死,又看到百姓同样饱受折磨,心中悲痛不已,立誓要寻得良药为世人解除苦难。
他历经艰辛,尝遍草木,数月未果,却始终未曾放弃。一次寻药途中,他遇见一位年逾百岁的白发老者,仍面色红润、健步如飞。军医上前请教,才知老者乃扁鹊门下。拜师学艺一段时日后,他向师父诉说军中与百姓腿疾之困。老者指着路旁一株野草,告诉他此草可疗此症,并将扁鹊遗下的医籍赠予,叮嘱他:“学医者当以济世为怀,不可为利而忘仁。”言毕,骑鹿而去。
军医含泪拜别,铭记师训。下山后,他教导百姓和士兵识药、采药,并用此草为众人疗疾,果然效果显著,渐渐使许多人恢复了健康。此药因出自秦地,干后根茎多皱且纠结,人们遂称之为“秦纠”,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秦艽”。
秦艽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
参考文献
[1]梅枝意.黄秦艽化学成分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
[2]王圆梦,黄得栋,葛灵辉,等.经典名方中秦艽的本草考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0):140-149.DOI:10.13422/j.cnki.syfjx.20212147.
[3]黄璐琳,杨晓,丰先红,等.秦艽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05):40-43.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11.05.007.
[4]梁国成,段文贵,陈舒茵.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4,55(07):2472-2490.
[5]聂安政,林志健,王雨,等.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7,48(03):597-608.
[6]赵欢.秦艽环烯醚萜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9.DOI:10.26939/d.cnki.gbhgu.2019.001610.
[7]蔡秋生,张志红,高慧琴.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06):55-58.
[8]张玉红,高慧琴.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2010:382-386.
[9]何志鹏,王仕宝,陈垣,等.中药材秦艽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22):70-77.
[10]权宜淑.中药秦艽的本草学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7,(03):113-114.
[11]李文轩,唐雪冰,翟思琪,等.重构本草——秦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1(04):376-378.DOI:10.13463/j.cnki.cczyy.2025.04.006.
来源:龙汇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