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22年,汴梁城春寒料峭,13岁的赵祯突然成了孤儿,父亲宋真宗死了,留下一个烂摊子,朝堂被几个奸臣把持,到处都是假造的祥瑞。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统治了42年。
在他治下,普通百姓每天40文钱就能养活全家,文人可以批评朝政而不掉脑袋。
商人发了财,农民有了地,这个人死后,连敌国君主都哭了。
——《壹》——
13岁孤儿如何扛起江山1022年,汴梁城春寒料峭,13岁的赵祯突然成了孤儿,父亲宋真宗死了,留下一个烂摊子,朝堂被几个奸臣把持,到处都是假造的祥瑞。
老百姓活不下去,边境烽火不断。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生母李宸妃被冷落至死,他却叫刘太后为母亲,这就是后来"狸猫换太子"的原型,一个13岁的孩子,要在谎言中长大,在争斗中生存。
刘太后不是善茬,她要的是权力,不是这个孩子。
但她很聪明,1023年,改年号为"天圣",什么意思?二人圣,明摆着告诉天下人:我和皇帝一样是圣人,可这个女人做了一件改变历史的事。
她让政府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
这一步,直接把宋朝推向商品经济的快车道,赵祯在夹缝中长大,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被管得死死的,司马光说,刘太后对他"动以礼法禁约之,未尝假以颜色"。
但这种痛苦的成长,反而塑造了他的性格。
1033年,刘太后死了,23岁的赵祯终于可以说话了,他做的第一件事震惊朝野:把父亲制造的所有假祥瑞,全部埋掉,这不是简单的报复。
这是政治宣言:我要做真事,不要假象。
从此,北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被低估了千年的盛世开始了。
1043年,国库空了,官员太多,军队太庞大,敌人太强,西夏打得宋军找不到北,辽国虎视眈眈,每年军费开支是天文数字。
赵祯急了,他找来范仲淹,问:怎么办?
范仲淹递上一份奏章,十条建议,每一条都是在找死:削减冗官,限制特权,改革科举,整顿军队,这些建议动了谁的奶酪?几乎所有既得利益者。
庆历新政推行了16个月,范仲淹等人疯狂得罪人。
他们把那些混日子的官员一个个罢免,把那些靠关系上位的贵族子弟踢出朝廷,反对的声音铺天盖地,有人说范仲淹搞"朋党",有人说他们要造反。
甚至有人造谣说范仲淹对皇帝有异心。
——《贰》——
1045年,改革失败了,范仲淹被贬到边关,富弼被赶出京城,欧阳修被发配滁州,但这场失败,却种下了成功的种子,范仲淹在贬谪路上,写下了《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传遍了天下。
所有读书人都知道,什么叫担当,欧阳修在滁州,建了醉翁亭,写下《醉翁亭记》,苏舜钦在苏州,建了沧浪亭。
三个被贬的官员,留下了三个千古景观,三篇传世名作。
他们的学生遍布天下,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这些改变宋朝命运的人,都是他们培养的,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它传播的理念赢了。
从此,宋朝的读书人有了脊梁。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国家一年的货币收入:200万贯,宋仁宗庆历年间,国家一年的货币收入:4400万贯,差了22倍。
宋仁宗时期光商税收入就有2200万贯,这意味着什么?
宋朝的商税收入,就是整个唐朝国库收入的11倍,人口呢? 唐朝贞观年间,全国总户数:300万户, 宋仁宗时期,全国总户数:1090万户。
宋朝42年增加的人口,相当于整个贞观之治的总人口。
更颠覆的在后面,宋朝的财政结构彻底打破了农业社会的规律,农业税只占30%,工商税占了70%,这是什么概念?
中国古代王朝,99%都是农业社会。
国家收入主要靠农民种地交税,但宋朝不是,宋朝是商业社会,政府的钱主要来自商人、手工业者、服务业,这种经济结构,直到清朝末年才再次出现。
数字背后是普通人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北宋时期,东南地区雇一个工人,每天40-50文,这些钱能干什么?买半斤猪肉,够一家三口吃一天,茶园忙季招采茶工,工资加伙食70文一天。
这在当时算高薪了,20文钱是什么标准?
朝廷规定,这是贫民每天的最低生活费,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贫困线的2-3倍,而且物价稳定,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的物价几十年不变。
老百姓不用担心通胀,不用担心失业。
——《叁》——
为什么宋朝这么富?以前的朝代看不起商人,宋朝欢迎商人,宋朝发明了纸币,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商人不用背着铜钱满世界跑。
宋朝把城市里的非农业人口单独列籍,承认了"市民"这个身份。
农民专门种地,工匠专门做手艺,商人专门跑买卖,每个人都能发挥专长,这就是现代经济的雏形。
想象一个画面,欧阳修在朝堂上慷慨陈词,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赶考,王安石在江宁写诗作文,曾巩在史馆整理典籍。
同时,包拯在开封府断案,范仲淹在西北边关练兵。
韩琦在中书省理政,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这些人全部活在同一个时代,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个,这六个全部是仁宗朝的人,但这还不是全部。
四大发明有三个出现在仁宗时代。
火药不再是炼丹师的玩具,而是战场上的利器,宋军用火炮轰击西夏军队,用地雷炸敌人的马匹,印刷术让知识普及成为可能。
书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人也能读书识字。
指南针让航海成为可能,宋朝的商船开始远洋贸易,把丝绸、茶叶卖到东南亚、阿拉伯,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发明:机械钟。
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比欧洲的机械钟早了300年。
沈括的《梦溪笔谈》涵盖数学、物理、天文、工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著作,为什么这个时代出现这么多天才?
因为宋仁宗做对了一件事:办学。
他鼓励各地开办学校,不是为了培养听话的官员,而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他容忍批评,欧阳修可以在朝堂上质疑皇帝。
包拯可以当面指责皇帝的错误,司马光可以写文章批评朝政。
这些人不但没有掉脑袋,还被重用,这就是宋朝文化繁荣的密码:思想自由,庆历新政失败后,一批理想主义者被贬谪,但他们没有沉沦。
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欧阳修提出"古文运动"。
——《肆》——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担当,这种精神感染了整整一代人,从此,宋朝的读书人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为天下苍生而读书,为国家民族而奋斗。
这种精神传承了800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说"先天下之忧而忧"。
1056年到1063年,仁宗统治的最后8年,此时的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贬谪的庆历旧臣陆续回朝,他们经过磨练,更加成熟。
宋仁宗也不再年轻气盛,学会了用人不疑。
君臣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8年,是宋朝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死了,京城老百姓自发停市哀悼。
大街小巷都是哭声,连乞丐和小孩都在皇宫前烧纸钱。
消息传到辽国,辽道宗耶律洪基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个敌国的君主,为宋朝皇帝的死而哭泣,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因为宋仁宗在位42年,宋辽两国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
我们习惯了用武功来衡量盛世,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征突厥,康熙平三藩,这些确实伟大,但宋仁宗告诉我们另一种可能:不用穷兵黩武,照样可以成就盛世。
不用专制集权,照样可以治理好国家。
不用压制民间,照样可以实现繁荣,在仁宗治下, 百姓有饭吃,有工作,有尊严, 文人有话语权,有创作自由,有政治理想。
商人有市场,有机会,有法律保护, 官员有监督,有考核,有上升渠道。
这才是盛世的真正标准。
来源:渊林史鉴